【长镜头】
“李大钊先生以文报国,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青年一代定将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暑假的第二天,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文一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家乡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她眼含泪水在纪念馆里写下了这段话,发给了她所在社团的指导教师和同学们。社团正在办一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校园杂志专刊。
在课堂上听,在云上学,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学校既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又融入生活实践。李文一说,这学期和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活动,除了主题班团会、专题宣讲等,她还参加了“国旗天天升 国歌天天唱”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知识竞赛、献礼建党百年主题征文等文体活动。
从一开始按要求参加,到现在主动策划,李文一和同学们发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千人一面”的灌输,而是提供“千姿百态”的选择,老师们的出场方式也是“千差万别”。
学校党委班子成员的身影不仅出现在大型活动、会议等场所,还出现在班级、课堂、寝室、食堂……和大家聊生活、学习、需求、理想、未来……学生们还可以和校领导们加微信好友,有事随时联系。
辅导员是同学们的知心哥哥姐姐,如今也从生活里走进镜头。已开办的21期“学党史,做时代新人”辅导员微课堂,生动鲜活、“微”言大义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班导师不仅是学业上的引路人,还自掏腰包举办“班导师晚餐会”,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问题,不拘泥于场面的晚餐会上,师生们畅所欲言……
所有这些学生眼中的偶然现象,其实都是学校坚持“三全育人”的必然效果。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所有教职员工形成了一种默契,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导师、辅导员、管理干部等多个岗位各司其职、有效联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可选择的教育活动。
暑假已至,在寂静校园的东南区,学生公寓管理中心一片繁忙,管理员刘玉叶和宿管阿姨们楼上楼下忙碌着,既要照顾好暑期留校的学生,又要为即将入住的新生收拾“新家”。
被学子们亲切地称为“刘妈妈”的刘玉叶,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这位没有上过讲台的“老师”,与学校1200多名教职员工一样,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造优良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在民大四年的生活中,逐梦起航,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吴 琳 本报通讯员 李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