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31日,为期31天的2021年‘绿电7月在青海’活动圆满结束,青海电网运行平稳。其间,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量达7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318.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2.7万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范越日前向记者表示,青海第5次“绿电”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绿电7月在青海”系列活动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的首个全清洁能源供电新实践。
供给体系更完善 “绿电”底色更鲜明
2017年,青海连续7天168小时实现全省100%清洁能源供电,打破了世界纪录。此后5年时间,从“绿电7日”到“绿电7月在青海”,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以生动实践向世人展示了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决心与能力,而在这段旅程背后,更是发展理念的更迭、产业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完善,是人类最大限度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不断尝试。
国网青海电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海电网总装机405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3657万千瓦、占比90.3%,新能源装机2464万千瓦、占比60.9%。青海电网已成为全国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域电网。今年1至6月,新能源发电量18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8%,新能源日均发电量首次超过1亿千瓦时。
今年的“绿电7月在青海”供给体系更加完善,“绿电”底色更加鲜明。新能源发电多项指标更是亮眼,创历年“绿电”活动之最:新能源日均发电量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3%;新能源发电占发电比例31.8%、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占用电比例45.3%、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7月20日新能源最大出力975万千瓦,同比提高29%;7月12日光伏发电量为8855万千瓦时,创年内第九次新高,占全省负荷的四成;青海电网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已初具雏形。其间,青海电网通过青豫直流和省际联络线累计送出23.1亿千瓦时,减少中东部省份燃煤10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9万吨,实现了“风光天上来,电送全中国,送的是清洁电”。
强化创新引领 建成国内首个全景碳地图
“绿电7月在青海”系列活动中,国内首个全景碳地图的建成格外引人注目。
传统方式下,碳排放监测统计难度大,通常以年度为频次,很难满足连续性和及时性要求。国网青海电力利用高频数据碳排放智能监测分析平台,首次向社会发布《基于电力高频数据碳排放监测报告》,实现对青海全省重点行业、产业以及居民用户碳排放日频度监测分析,平台可辅助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全省区域及产业整体碳排放情况,精准定位存在高碳排放的行业和重点产业,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研判依据,是对现有碳核算模式的有效补充。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自身日常活动碳排放量、减排量以及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作出的贡献,可以引导培育全社会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用能理念。”国网青海电力互联网部主任周群星表示,在5年的“绿电”实践中,“智能化”可以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在持续的探索尝试中,不断地生根、发芽、成长。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国网青海电力推动人工智能开发应用,建成具有开放、共享、智能、安全特征的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促进电网调度的深度自动化、广泛智能化和全景可视化,为“双高”特性电网一体化运行控制提供了坚强支撑。国网青海电力还上线掌上调度移动App,接入青海电网调度运行数据,使调控运行工作从PC端延伸到移动端。
创新消纳手段 让“绿电”空间更广阔
清洁能源消纳是世界公认的难题。5年间,青海始终在不断创新消纳手段,让“绿电”空间更加广阔。
三江源地区气候寒冷,一年大部分时间需要供暖,这里广泛使用的蓄热式电锅炉也是一种储能资源。本次“绿电7月在青海”系列活动优化了三江源及海西地区蓄热式电锅炉与新能源弃电交易方案,玛查理镇二片区蓄热电锅炉与新能源弃电交易的完成,为玛多震后取暖提供保障。此外,国网青海电力通过调整峰平谷时间段,将铁合金行业晚高峰51万千瓦负荷转移至白天,缓解了供需矛盾,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
在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绿电”的应用也在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青海省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抢抓扶贫政策机遇,先后建成42座、总容量73.36万千瓦的集中式和村级联建光伏扶贫电站,覆盖全省39个市县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成为全省投资规模最大、扶贫效果最好、贫困群众最为期盼的扶贫项目。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从“绿电15日”到“绿电31日”,经过5年的创新实践,“绿电”逐渐成为青海的一张“金字招牌”。如今,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势头正盛,广大群众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变化,享受着绿色能源发展带来的红利。
(本报记者 万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