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智能本来指人类在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所蕴含的各种语言能力,比如,语言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形象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飞跃发展,语言智能早已突破人类本身的界限,发展成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的语言智能,成为机器使用语言所产生的类似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一种语言能力。
语言智能与语言能力的关系很难分得一清二楚。人类的语言智能实际上就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器人的语言智能就是机器人语言能力的体现,语言能力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语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关乎社会个体语言能力,也关乎国家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是个体语言能力、政府机构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新的智能化时代,无论是个体语言能力、政府机构语言能力,还是国家语言管理能力,都与人类语言智能和机器人的语言智能难解难分。因此可以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智能化水平,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国家语言能力的强弱。回顾语言智能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语言智能是在人类历史上四次工业革命和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些革命都与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关,与人类语言能力,尤其是国家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水平与语言能力,尤其是国家语言能力之间相成相辅的关系也更加突出。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全都直接与语言文字的应用紧密相连。在人类历史上,语言的创造被称为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通过这次革命,人类把声音与语义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使语义信息的加工、传递和传播变为可能;知识从此可以创造、积累、传授和改进;人类文明的历史也从此开启。
文字的发明被称为人类历史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这次革命大大拓展了语义信息传递的方式及范围,突破了口头传递语义信息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为语义信息的复制和存储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它把人类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我们的祖先把汉字的发明看成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来源于中国为人类贡献的两个发明——造纸和印刷术。这次革命大大加快了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速度,尤其是大大改善了语言文字信息传递的容量、范围和处理方式,加速了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
电报、电话、电视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明被看作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它加快了信息传送速度,进一步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传递手段再次发生根本性变革,使人类跨进现代文明。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被称为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手段,突破了人类大脑及感觉器官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局限性,增强了人类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加工、利用和处理的能力。
四次工业革命分别是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和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科技革命。这些工业革命都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历次信息技术革命,而后两次革命都与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紧密相关。如果从人类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史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都属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阶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管是四次工业革命,还是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凡是站在这些革命前沿的国家,其语言智能化水平和国家语言能力一定也处于世界的前沿。尽管我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后两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在历次革命中,中国人民应对了许多挑战,战胜了许多困难,为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史作出了贡献。中国人创造了传承中国悠久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进行了中文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发明了许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新技术,尤其是发明了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技术。这些重大发明,一方面是国家语言能力发挥作用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国家语言能力,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语言智能也将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这一重大变革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语言智能化事关国家语言能力的强弱。当前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水平虽已进入世界前列,但要完全适应智能化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多有待提升的空间。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的多语能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管理能力,加强语言文字基础理论研究,让国家的语言文字处理技术一直保持在世界前沿,国家语言能力才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步伐,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智能化水平,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内外传播,提高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让中华文明永远立于世界人类文明之林。
(作者:苏金智,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