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8日 星期日

    厦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8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福建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白交祠村海拔近千米,曾是厦门偏远穷困的高山村。几十年来,村民们坚守“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的发展理念,在党建引领以及厦门市、区、镇三级党委政府的帮扶及支持下,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这些年,百姓富了,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多元跃升到如今的4.1万元;这些年,村子美了,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些年,意识变了,等靠要的被动“输血”被主动作为的兴旺产业所取代。

        近年来,厦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探索多村联编

        到红砖古厝、山水田园交融的大帽山巅,打卡网红目的地大帽山境,已成为厦门市民节假日的新选择。

        翔安区大帽山农场原为国有农场建制,所辖16个自然村,属于偏远山区落后贫困村。厦门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后,大帽山农场成为厦门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试点项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昔日农场变身为休闲的世外桃源。

        传统的村庄规划编制采用以行政村为对象编制村庄规划,往往缺乏区域统筹方面的考量。厦门主动探索多村联编的编制模式,通过多村联编,从区域视角统筹各村的空间布局,明晰各村庄的发展定位,凸显各自的发展重点和特色,实现空间上的错位发展,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厦门市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全市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厦门市各区村庄资源禀赋特点,分为自然生态型、特色产业型、文化保护型、宜居建设型四种类型。

        目前,厦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92个村均已完成村庄规划成果编制工作,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其中已批复68个,其余24个村庄规划正在加快推进审批工作。

        据了解,下一步厦门市将建立村庄规划成果维护的动态更新机制,形成市区协同、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出台动态更新配套政策机制,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动态更新同步。

    优化产业布局

        大宅社区是厦门最大的火龙果基地。大宅社区种植火龙果面积达1400亩,还开发多项火龙果特色产品,如火龙果干、火龙果酒等,该社区每年火龙果产值高达4000万元。

        今年45岁的陈海云,原本是大宅社区的一名普通农妇,如今已成为村里有名的“第二产业促进员”。“主要就是研究火龙果的深加工,我们开发了火龙果花茶、火龙果酒等,生意挺不错。”陈海云说。

        厦门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贴群众需求,精准施策、真抓实干,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厦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厦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收突破千亿元,成为厦门第九条千亿产业链。

        如今,高质高效的都市现代农业在厦门多点开花:集美区灌口田头村的仙景槟榔芋贴上绿色食品商标,从本地走向全国;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土地流转引入园艺企业,建起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翔安区新店镇大宅社区以增一产、强二产、促三产为目标,着力打造火龙果田园综合体。

        围绕现代农业补链、强链、延链目标,厦门还瞄准行业龙头等农业企业,加速招商。去年新增招商项目260个,总投资302.1亿元,158个项目成功落地,新增入库项目数、总投资等均超过前年3倍以上。

    繁荣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厦门市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涵养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如今,厦门市完成同安孔庙、莲塘别墅、瑞青宫、集美马銮杜氏家庙等一批乡村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田头、院前、苏厝、澳头4个村还建设了村史馆示范点,各具特色的村史馆,让乡愁有了“归处”。

        为了更好地保护闽南文化,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去年以来,厦门市还组织市属文艺院团深入乡村开展78场文化惠民演出,在“互联网剧院”集中展播优秀剧目66部,用数字化手段录制南音古诗词音乐会《乡愁》、歌仔戏《侨批》等14部精品剧目,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