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

    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06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历史、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要义,首要的就是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

    从历史逻辑看伟大民族复兴

        从历史长河看民族复兴,就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之中,把握我们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怎样进一步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力量等重大问题。

        回望过去,谈及百年奋斗史及其主题,必谈历史发展阶段,回答我们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取得哪些伟大成就。百年党史,是苦难中铸就辉煌、困局中开创新局、曲折中迎来光明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呈现出一个既具有整体图景又具有不同阶段历史特征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的奋斗体现为为救国而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的奋斗体现为为立国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的奋斗体现为为富国而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奋斗体现为为强国而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立足当下,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力量。历史沉淀后,影响深远的是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从党的科学认知、目标追求、钢铁意志、政治情怀中提炼出来的,是对党的政治品格、本质底色、思想旗帜、初心使命、目标道路等的高度概括。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精神上的被动,筑就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大厦,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路上,我们要“滚石上山”“过坎闯关”,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奋勇向前。

        展望未来,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既阐释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也运用历史思维,进一步阐述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其中,“九个必须”就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述的,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从而走向成功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也是解答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总体方略。总体看,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的根本领导力量。二是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的根基源泉。三是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的思想引领。四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五是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的坚强柱石。六是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七是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八是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这是汇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磅礴力量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九是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政治保证。这九个方面,使我们对实现民族复兴且继续走向成功,看得更清、思得更明、悟得更透。

    从理论逻辑看伟大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这就是说,要坚持运用大历史观看民族复兴,在时间上以长远视野、空间上以宽广视野、主题上以完整视野、本质上以纵深视野来观察和把握历史,用历史主题把历史片段和细节统领起来,跳出历史现象,走向历史深处。

        大历史观贯穿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篇。一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中考察,纲举目张、以一持万。例如,关于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四个庄严宣告”。二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历史框架中考量,波澜壮阔、骋怀游目。例如,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三是围绕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总结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怎样继续成功,秉要执本、秉轴持钧。例如,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鲜明提出“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就要结合百年党史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从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系统回答了这一问题。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回答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是党百年奋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能,能在一经诞生就义无反顾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扛在肩上,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好在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我们既不走“邪路”,也不走“老路”,又不走“弯路”,从而不断走向成功。马克思主义行,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真理性和道义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使我们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掌握历史主动;行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使我们具有行动指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述,坚持从大历史观看民族复兴,指明了三者的深层次内在逻辑。

    从实践逻辑看伟大民族复兴

        运用实践眼光、从实践逻辑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把实现民族复兴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理解和把握。

        在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范围看,实现现代化是各国的发展方向,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有多种选择。虽然西方最先完成了现代化任务,最先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西方才掌握打开现代化之门的钥匙。西方模式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种选择,而非唯一选择;西式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版本,而非唯一版本。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选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吸收了现代化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基础上生成的。其基本特征体现在:符合中国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着深刻的世界意义。它证明了通往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条路,所谓“现代化=西方化”不过是西方编造的神话;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现代化文明,为人类文明注入了中国元素,内在创造和生长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调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蕴含向未来开放、向世界开放,并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人类文明元素,优于西方式的唯我独尊;在奋斗目标上,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人民性、人道性,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元素,高于西方式的以资为本;在根本路径上,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蕴含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人类文明元素,有别于西方式的“单向度发展”;在领导力量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人类视野和世界担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人类性、普惠性,蕴含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文明元素,超越了西方式的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实践证明,我们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曙光。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韩庆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