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4日 星期三

    老手艺

    讲述人:湖南雨花非遗馆老手艺人刘上四

    作者:本报记者 禹爱华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4日 01版)

        【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⑱】  

        老话说:“养儿不学艺,挑烂箢箕底。”我解放初期生,那时日子苦,为了讨口饭吃,15岁不到,父亲就送我去当学徒,学油漆。

        师父罗金七手艺好,砌房子,做家具,几乎天天有人请工。跟着师父走村串户,除了油漆,我还学会了他的独门绝技“泥书”——就是用黄泥书写祠堂、戏台上的牌匾。

        做块匾,那要好几个工:拼木板,调黄泥,写字;干了后,盖生漆、贴金箔、刷桐油。这种工艺,复杂归复杂,但是做好后,挂墙上一百年,跟新的一样。

        科技发达了,老手艺慢慢没了市场。一身油漆味,还挣不到啥钱,我就转行去卖建材。

        有一天,湖南雨花非遗馆馆长郭存勇找上门,请我来馆里写“泥书”。起初我不想来,啥年头了,谁还稀罕这些“老古董”?

        郭馆长也是手艺人,不想看着老手艺失传,他们两口子在长沙办了个非遗馆,从全国请来手艺人,剪纸、竹编、陶刻……郭馆长说他要做个大平台,既能展示老手艺,还能有经济效益。

        没想到,真有两全其美的事!湖南雨花非遗馆越来越火,每年来参观的游客好几十万。现在馆里已经有300多个非遗项目、200多位非遗传承人、30多个非遗传习所。

        老手艺有了新市场,“小康”早已不是问题。前不久,浙江一位搞非遗研究的博士专门跑到长沙问我:“刘老师,收不收徒弟?”我说:“这是好事呀,当然收!”

        (本报记者禹爱华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