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2013年,我从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故乡,像父辈一样与田地打起了交道。刚一回来,父母很不高兴:“上了大学,读了那么多书,怎么又回了农村!”我思量着,田里大有可为哩,用实际行动做给你们看吧!
2015年,县里出台了好政策。我通过土地流转租到了30多亩水面和荒地,带着周围老乡搞起了水产种植养殖。因为我了解外面的信息,也常与有经验的人交流,慢慢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但是,时间一久,我发现这个模式过于单一,有时还会限制产业发展。要想壮大,不如成立农业经济综合体。
于是,我走家串户联合了一些老乡,一起成立了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合作社,把以前分散的水产养殖、种植连成一体。2017年,我参加了政府举办的创业训练营,并有了到外地考察的机会。这一次,让我开了眼界,学了经验,有了想法:拓展经营范围、升级经营模式。后来,我相继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曹县故道名珠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曹县荷博园茶业有限公司。
用一组数据来说说我们的成效吧——
带动200多户种植水稻、莲藕,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每户年均增收1500多元,吸纳150人就近就业,建成年产15000吨一级大米生产线一条,年产5000吨无公害荷叶茶加工生产线一条……
“小生产”就这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
企业发展过程中,我很重视品牌打造与保护,取得了全县唯一的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了“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我深知向外“借力”的重要意义,便与山东省农科院、江苏淮阴工程学院联合,分别就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内容进行研究,获取专业指导。
几年下来,父母看到了我的成绩,我也更加坚定最初的选择。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我愿做一朵奔涌的浪花,和我的家乡一起前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赵秋丽、冯帆、王斯敏、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