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3日 星期二

    “双减”来了,家校社教育要升级转向

    作者:陶青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3日 15版)

        2021年7月26日,学生在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平坝村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基地给玉米脱粒。罗兴祥摄/光明图片

        2021年7月22日,孩子们在湖北省宣恩县珠山镇莲花坝村的篮球场上参加训练。宋文摄/光明图片

        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

        【专家视角】  

    编者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庭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双减”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需要明确的是,“双减”不只是让孩子多一些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而是更本质的让儿童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包括智力的、品德的、艺术的和身体的营养,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如何去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社会是一个大的教育场所和教育机构,学校、社会和家长都应该各司其责,在确保儿童全面发展上承担起责任,各尽所能、尽其所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学校需要告别传统

        从历史发展来看,每个时代都对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双减”之后,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有所变化,不再固守读写算的传统教育目的,而是面对着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营养。

        丰富学校生活,引入衣食住行等有内在价值又吸引学生的内容。配置菜园、车间、厨房和实验室等,既满足儿童动手、交流、探究和艺术的内在需要,又教给儿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知识,确保儿童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日常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儿童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让知识的获得对品德和行为形成影响。

        选择和开发有价值的社会实践劳动,木工、金工、纺织、烹饪和养殖等。通过劳动整合各科教学,通过劳动,既满足儿童动手操作的需要,增强儿童的体质,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和创新力,帮助儿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又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态度,增加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举办校内或校际的体育联赛,组建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等。

        增加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到两种乐器,组织乐队或音乐会、举办歌剧或话剧等活动,组建舞蹈社团、陶艺社团、戏剧社团、文学社团,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搬到舞台上,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这既满足儿童艺术和表达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儿童的才能和潜力,又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社会服务需要拓展

        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加重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但“双减”并不是拒绝社会服务教育,而是要在严格治理下,做那些学校因为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所限,做不了却又应该去做的事情。

        组织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有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实事求是地看,现在的儿童,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生活却没有相应地跟上。有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足。一些作品与现在的儿童生活相差太远,吸引不了儿童的注意;一些作品成人思维严重,迎合和讨好儿童,满足感官刺激,过早让儿童接触一些本不应该让他们接触的内容和题材,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一些作品不仅内容俗套,而且形式僵化,纯粹娱乐、消遣,既没有解决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也没有引导儿童追求真、善、美,缺乏教育性。事实上,判断一个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优劣的根本标准是它能否提升儿童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增强儿童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儿童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促进儿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我们的儿童文学影视作品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拓展。

        组织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等科学家,开发有价值的适合于儿童心理和理解能力的自然和社会纪录片。儿童天生有探究和实验的本能。然而,仅仅依赖有限的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传授,远远满足不了儿童思维发展的需要。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是喜欢问这问那,这些好奇心恰恰是儿童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来源。适合于儿童的纪录片,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为未来的学校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帮助儿童答疑解惑,让那些模糊、混乱的生活经验得到澄清,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点燃创新力和想象力发展的小火苗。

        组织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开发有价值的集体活动,如夏令营、远足、科学探险、社会实践劳动和艺术表演等,促进儿童真正的集体精神的形成。比如,分工和合作、交流和交往、给与取,帮助儿童形成规划、设计、组织、协商和讨论的能力,既学会领导,也学会服从,避免形成恶性竞争、攀比、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等不良品性阻碍儿童全面发展,同时,补偿独生子女所欠缺的集体生活经验。让儿童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和接触,开阔胸襟,增长见识,学会包容,增加同情心,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民主的意识、公正的态度和平等的精神。提供机会让儿童动手、动脑,促进儿童经验的持续改造,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从小我升华为大我。

        组织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带领儿童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证据,了解那些作为一个人应该了解的和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的历史。比如体验早期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住洞穴、吃草根、披树皮,重走革命先辈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到农村重新体验农民“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生活,设计纺纱机、织布机,用竹条编篮子、用羊毛做衣服,如此等等。提供经验和机会,帮助儿童了解社会构成和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过程,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来之不易,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怕牺牲、坚持不懈奋斗的结果,提高儿童作为文明享受者和历史继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组织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设计师,生产儿童所需要的工具和器材,让儿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中,比如,艺术创作、陶艺、木工、金工、烹饪、种菜和饲养小动物等。要劳动就需要使用工具,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市场上所出售的艺术和劳动工具基本没有适合儿童的。确保儿童艺术才能的发挥,帮助儿童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迫切需要开发和生产适合他们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家长需要观念更新

        教育需要多方合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过分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也不能把孩子完全托管给培训机构。事实上,家长在确保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放弃应试的目的和攀比的心理,从原来居高临下的司令官和独裁者变成充满同情心和智慧的观察者和帮助者。作为观察者,家长应该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多拿出时间参与到儿童活动中,留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和反应。儿童无意识自主选择的而非受家长指派的活动恰恰是儿童内在潜能的外在表达,是儿童进一步发展的自然起点。那些自然吸引儿童、儿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活动,恰恰是儿童初期兴趣的表现,它是端倪和信号,是将来可能有所成就的方面和领域。

        作为帮助者,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兴趣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材料。思维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它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物质条件:如剪刀、纸、胶水、尺子和线等。心理条件:提供儿童充分的操作的、表达的、交流的和思考的自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儿童摆弄敲打、拆卸组装、操作实验、交流讨论,自己在电脑和书本上搜寻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请教他人,不太多、太细地对儿童所做的事指手画脚、越俎代庖,让孩子自由地去做、去尝试、去观察、去思考,享受在未知领域探险的乐趣,逐渐地从克服困难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增强不怕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此,吃苦耐劳、审慎思维、想象力和创新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和副产品了。

        要完成角色转换,家长需要再教育。在这方面,大学应该有所作为。比如,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伦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等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将它录制好,放到网络上,免费让家长观看,与家长一起讨论、学习,帮助家长澄清观念、厘清认识: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到底应该追求些什么?什么是人之为人最可宝贵的东西?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人具备哪些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什么?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有效学习?儿童学习的特点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如何获得知识?品德是什么?如何获得品德?习惯是什么?如何获得习惯?什么才是孩子作为一个孩子当下最需要的东西?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仅仅依靠学校,力量太单薄、太微弱,将不可能确保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来自社会上所有人的努力,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和电视、网络等传媒,以身作则地向儿童示范,如何对待他人和这个世界,什么是关爱他人、什么是勤劳、什么是同情劳动人民、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奉献。大家要建立起确保儿童全面发展的共同理想和目的,并在其中付出努力。一旦社会变成了真正的教育机构,发挥了应有的教育作用,那么,它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校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合力,服务于共同的目的,为未来一代的全面发展撑起一片天空。

        (作者:陶青,系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