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汔可小康盼大同

    ——共同富裕如何扎实推动?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04版)

        【《新征程面对面》连载⑪】

        “小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诗经》中,《大雅·民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小康在这里指的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后来,小康的意蕴衍变为比大同理想较低的社会状态。千百年来,小康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希冀,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中国共产党用小康来定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分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当全球1/5的人口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时,14亿多中国人民已过上小康生活,这是足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是值得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大书特书的发展奇迹。

        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宣示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吹响了朝着人民生活更高层次更为公平目标进发的嘹亮号角。

    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简单地说,就是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中,人们对这种美好生活有过无数次的憧憬,但在阶级社会条件下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只能满足少数统治者的富足生活,大多数人处于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成鲜明对照,实现共同富裕既无主观可能,也不具备客观条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分配上的极不均衡,导致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流入少数人手中,虽然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与资本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共同富裕在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人剥削人、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财富的不公平状况,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指出,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激励无产阶级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共富上曾经作了初步探索,但后来苏共内部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不断滋长,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鲜明提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加以推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今天,党团结带领人民站在了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奋进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共富的设想,总结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路径和要求理解更加深刻。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任何事物的发展,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总体发展底子薄,各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不同,让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同步富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正是基于此,新时期以来,我们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整个国家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缓解。

        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这实际上涉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只讲效率不要公平,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也背离社会主义的初衷;只求公平不要效率,搞平均主义也是不可取的。这方面我们是吃过亏的。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人累死累活还是吃不饱,有的人偷奸耍滑磨洋工照样挣工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生产效率低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有一半多人口仍处在温饱线以下。

        共同富裕不是仅物质富裕。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作过描述,“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个设想虽然简单,但在他看来,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保证,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从当今时代来看,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不仅停留在衣食住行等基本层面,对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发展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全国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基本医保覆盖超过13亿人,全民自愿免费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恩格尔系数降为30.2%……这些硬核数据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生活“碗得服”的展现,是党和政府持之以恒改善民生的结果。

        今天,中国人民早已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生活困顿、缺乏保障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家家住上“小洋楼”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成为“基本操作”,小轿车“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学难、房价涨等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升级迭代。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普遍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追求。改善民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推动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民生问题得到基本保障,“面”的覆盖基本做到了,解决了“有”的问题,但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和标准还有待提高。比如,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有一定距离,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仍需努力,从“全民养老、全民医保”到“高水平社会保障”亟待提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就是要把“好不好”作为衡量标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从单一型到多层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收入较高群体越来越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更为优质的服务。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就要适应这种需求分层的特点,在保基本全覆盖的同时,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提供更多高端商品和服务,供有能力的人群选择和消费。

        从同质化到个性化。现如今,DIY亲身参与、私人专属定制、一对一量身打造、管家式贴心服务等个性化方式渐成潮流,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过上适合的生活。因此,个性化就是更高品质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必须根据人们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建立多渠道供给体系,让人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当然,改善民生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根据国家财力状况,持之以恒地改善民生,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但也不能过分吊高胃口,去干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事,避免走有的国家跌入福利陷阱的弯路。

    三、朝着共同富裕迈进

        在中国这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繁华喧闹的都市与落后偏僻的乡村兼有,开放发达的东部与发展滞后的西部并存,消费不断升级的人群与刚刚脱贫摘帽的农民同在。这一个个难题,犹如横亘在前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影响着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很多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然面临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发展,会阻碍整个国家的发展,甚至会使国内矛盾激化,产生社会动荡和分裂。美国作为头号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并且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拿区域发展举例,美国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东西海岸,中部地区面积较大但相对落后,2020年美国大选中,拜登赢得多数选票的477个县经济总量占全美的70%,特朗普赢得的2497 个县仅占30%。可见,区域发展失衡是造成美国政治分歧和社会撕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在朝着共同富裕迈进的道路上,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避免今天的洼地成为明天的陷阱。

        破除城乡二元壁垒。这些年,党和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很多努力,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二元格局较为明显。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6∶1。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破除城乡之间的藩篱,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释放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动力,让农村和城市“比翼齐飞”,使城乡居民共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果。

        弥平区域失衡鸿沟。中国之大,纵跨温带和热带;长江之长,横穿高山和平原。虽然同在一个中国,同饮一江水,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的迥异令人慨叹。在东部,我们有世界第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最大货物吞吐量的宁波港、最大规模的工业制造城市群,这些“顶流”领跑全球;但在西部,有的少数民族群众刚刚摆脱原始落后的状态,“一跃千年”进入现代社会,有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久,他们的致富之路还任重道远。实现共同富裕,就要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让所有地区的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

        整治分配不公顽疾。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数的三成左右,但低收入群体的比重仍然较大,扩中、提低的任务还很艰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分配格局,使发展效率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公平得到有力维护。

        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憧憬我国发展富强目标时,就鲜明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60多年过去了,行进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美满、幸福安康。展望未来,看中华大地,普天同乐令人期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