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5日 星期日

    在世界屋脊修建“巨型过山车”轨道

    ——记中国中铁二院川藏铁路项目青年突击队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陈晨 张迁凡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5日 07版)

        川藏铁路拉林段喇嘛岭大桥。新华社发

        青年突击队成员在分析数据。资料图片

        青年突击队成员在野外工作。资料图片

        青年突击队成员常年奋战在雪域高原。资料图片

        【解码“新动力人群”】 

        一路饱览雪山、湿地、河流、草原、藏寨等高原风光,3个多小时就可从西藏拉萨来到有“西藏江南”美誉的林芝。日前,西藏拉林铁路正式开通,“复兴号”在世界屋脊开跑,将雪域高原带入高铁时代。

        川藏铁路全长1594公里,线路“六起六伏”,相当于在最艰险、最复杂的高山峡谷之间,修建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的“巨型过山车”轨道。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的西段,东段成雅线已于2018年开通,中段雅林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川藏线,因山高谷深、险峻异常而闻名于世。修建川藏铁路,是国人的百年梦想。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中铁二院技术团队启动川藏铁路科考工作,经过三代人的接续努力,百年梦想的实现,已近在眼前了。

        在这条铁路线上,中国中铁二院川藏铁路项目青年突击队敢闯敢拼,屡建奇功。2021年5月,他们获得了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1.脚量大地,勇闯筑路禁区

        清晨5点钟出发,坐四五个小时车到山脚,再背着20多斤重的装备徒步攀爬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顶,开始一天的测量工作,直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才回到驻地——这已经成为李涛等测绘分队队员的日常。

        测绘分队是青年突击队里的急先锋。“线路经过每一米我们都要测量,线路改动每一米我们都要重爬一次山。”李涛是川藏铁路测绘专业设计负责人,他常常带领队员从山下爬到山顶,一路感受四季变化:山脚下阳光明媚,山顶上却雪花飘飘。

        荒山无路,负重上山十分艰难。山在高原上,难度更是倍增。为将有限的负重能力用于携带设备,队员们只带少量干粮,不带水。饿了就啃面包,渴了就抓雪吃,冷了就爬快点。他们说,爬得快就没那么冷了。

        稀薄的空气让他们彻夜难眠,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漫天沙尘打在身上疼痛难忍,强烈紫外线让脸上脱了好几层皮。这样的经历,整个青年突击队早已习以为常。

        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12年,现有队员292人,平均年龄32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数为213人。全队覆盖26个专业,有测绘、地勘、土建、电力、建筑、道路等多个分队。各队各司其职、精诚协作,共同奋战在雪域高原。

        他们当中,有为取得准确测绘数据,寒冬腊月在水面齐胸、寒冷刺骨的冰水中坚持测量一个多小时的测量员王筑;有将帐篷搭在海拔3700米的高山,连续奋战194天,一口气啃下2188.88米深孔钻探的“硬骨头”地勘专家徐正宣;有一年深入现场300多天,完成2300公里线路方案研究,为国家节约投资近50亿元的项目副总体设计师毕强……

        这几年,不少年轻人加入中铁二院,就是“冲着川藏铁路来的”。2020年,一名刚刚毕业的博士加入地勘分队。上班第一天,他一大早跑到办公室报到,却不承想直接收到了一堆材料让他制图,这一忙就忙到了第二天早上10点钟。他却很高兴:“自己所学能为川藏铁路作贡献,那是我的骄傲。”

    2.创新攻关,屡破技术瓶颈

        “雅安到林芝这一段,大约1011公里,其中有七八百公里在隧道里面,有一百多公里在桥上,真正在地面上的只有几十公里。”毕强说,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世纪工程。

        “史无前例”一词,清晰地表明了川藏铁路建设难度之高。这条铁路所经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是全球地形最为陡峻、内外动力作用最为强烈、气候变化极端频繁的区域,铁路建设面临陡峻的高原地形、剧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地质灾害、敏感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等六大难题。

        面对难题,地勘分队冲在了前面。川藏铁路地质勘察指挥部总工程师王哲威说,勘探队需要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找出最适合修铁路的线路。这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比如折多山选线时全队做了一百多个方案,最终选出一个最优解。

        要查清地球上最为复杂地区的地质问题是个世界性的挑战,传统的勘探技术在这里无法充分应用,创新成为必然。

        地勘分队开动脑筋,采用多级高空索道运输、直升机、无人机等手段,实现了“全地形、全季节、全天候”的勘察施工,大大缩短了工期。地勘分队还首次将航空物探运用于雅林段测绘中,使卫星遥感成为无人区勘察的必要选择。

        青年突击队反复论证成都至昌都段、新都桥至波密段等复杂线路走向方案,细致比选折多山、金沙江等21个关键工点方案,累计研究线路比选方案近5万公里。隧道分队两年时间内设计完成了57座、共计510公里的超长深埋复杂隧道,并在极端复杂地质条件地区隧道分合修建、防灾救援、机械化施工等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复杂艰险地区铁路隧道建设技术发展,为行业树立国际领先标杆。

        据统计,青年突击队开展各类科研405项,已形成了140项成果、54册技术总结和16项施工标准,取得发明专利和省部级工法200余项,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通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有力保障了川藏铁路的顺利推进和先期开工段的建设。

    3.造福群众,建功雪域高原

        几年前,毕强出差到四川甘孜,有群众依据衣服标识认出他是中铁二院的工程师,惊喜地拽住他问:“川藏铁路要动工啦?”

        沿线群众对川藏铁路的期盼,可见一斑。

        川藏铁路沿线山高路少,大概60%的地区无路可行,318国道是唯一的运输生命线。然而,大规模的施工人员、建筑材料和设备需要进入施工地,施工地产生的废渣也需要及时运出,现有道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要修成铁路,就要先修成公路,1000公里铁路大约需要修建配套3000公里公路。”毕强介绍,施工便道工作量很大,很多时候要修到山顶,满足地勘钻孔的需要。

        川藏铁路的施工便道不仅修到了山顶,还修到了居民区。毕强说:“我们会综合考虑,尽可能把施工便道修成便民大道。”2020年,因为便道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青年突击队还收到当地群众制作的锦旗。

        铁路修到哪儿,情谊就建在哪儿。

        一次,测量分队白天进山,无法当日返回理塘县城,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一户藏民家借宿。第二天早晨醒来,队员们才发现老两口把家里唯一的床让了出来。后来,测量队队员特意带了米、油来感谢他们。

        “我们做的不起眼的事,他们都实实在在记到心里了。”群众期盼的眼神和暖暖的心意深深烙在了青年突击队员的心里。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川藏铁路修成一条连心大道。

        建筑分队的青年设计师们到川藏地区了解地域文化、站点地形地貌情况,还将雪山、哈达、经幡等元素融入站点设计方案。

        生态环保团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集中力量开展高原生态恢复、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地下水疏排、弃渣综合利用等13个环保专项研究,针对21处环境敏感区进行专题论证,通过持续优化工程设计,为川藏铁路穿越高原环境敏感区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撑。

        “川藏铁路通车后,我要带着孩子来坐火车,告诉他窗外的每一座山爸爸都去过,每一座山都承载着青年突击队与当地群众之间剪不断的情谊。”李涛说。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陈晨 张迁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