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世界遗产大会的报道⑧】
本报讯(记者高建进、李韵)7月22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部分参会嘉宾和新闻记者走进福建平潭,开启南岛语族寻根之旅。福州至平潭的“石头古厝和南岛语族寻根展示线”,是福建省为本届世遗大会推出的“一城七线”考察展示路线之一。该线以南岛语族寻根为主题,包括福州昙石山遗址、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等5处考察点,重点展现福建海洋文明的起源和传播。
壳丘头遗址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潭平原镇南垄村东北,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风向阳的好地方,很适宜远古人类居住。遗址周边分布着规模庞大的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聚落遗址。1985年福建省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1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
福建博物院研究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表示,早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平潭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距今6500至5500年的壳丘头遗址,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为贝壳堆积,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光石斧、石骨镞、骨匕、掏纺轮、陶支脚和大量兽骨,表明当时人类谋生的主要手段是海洋捕捞和狩猎。范雪春说:“壳丘头文化正处于南岛语族离开大陆向海洋迁徙的历史时期,反映了该地区史前文化向岛屿扩散的迹象和趋势。壳丘头文化代表了福建史前海洋经济的肇始,其与台湾大坌坑文化的关系,证明了平潭很可能是南岛语族从大陆走向岛屿的第一块踏板。”
在遗址公园入口处,一座巨型雕塑展现的是两艘独木船乘风破浪的情景。“我们结合世界遗产大会的参观线路,对遗址公园进行了景观提升,设置了‘风之路’主题项目。”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侯榕贵介绍。
顺着“风之路”展现的迁徙之路文化墙,参观者步入遗址遮护棚。棚内建起了木栈道,将考古挖掘区和观光区分隔开,既保护了考古现场,又方便观众游览。值得一提的是,遮护棚内还开辟出一个空间作为考古体验园,中小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并体验考古发掘知识。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壳丘头遗址公园的建设发展,此次改造,还专门对遗址公园规划展厅进行了展陈提升。巨大的沙盘模型,辅以全息3D投影等手段,遗址公园的规划可以立体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目前,遗址公园拥有核心遗址展示区、南岛语族国际文化交流区、南岛语族民俗文化村落区、乡土文化展示区、服务体验园与考古体验区六大功能区域。”侯榕贵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把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壳丘头与南岛语族交汇的文化体验中心、力证南岛语族文明源头的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