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7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继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之后的又一重大生育政策调整。21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来自国家卫健委、发改委、教育部和民政部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社会关切,围绕《决定》内容进行了解读。
政策调整突出优化、包容和保障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2013年以来,党和国家立足人口基本国情,根据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积极成效,那么本次政策调整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决定》不仅是一项生育政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综合性大政策和系统工程。”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说,总体来看,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优化。《决定》部署了一揽子支持措施,提出了系列优化组合政策。本次优化生育政策不仅仅是简单地从二孩到三孩的数量调整,更重要的是全面部署配套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聚焦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二是包容。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决定》提出,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这是顺应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对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是保障。即是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保障制度做了充实和完善。《决定》要求,对计划生育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帮扶保障制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关心和重视。”于学军说。
一揽子政策支持覆盖全生命周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已有所变化。相关调查显示,养育成本的快速提高是当下人口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都成为“不愿生”“不敢生”等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我们也了解到,网上关于‘生不起’‘养不起’的反映比较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育支持政策的期盼。”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
他介绍,针对这一问题,《决定》明确了将配套支持措施和三孩生育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组合提出,要求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支持举措。比如,在促进优生优育方面,《决定》提出,将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相关工程,扩大妇幼健康服务供给;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规范不孕不育诊治服务。
在社会高度关注的减轻教育负担方面,《决定》提出,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改进校内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全面开展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严格规范校外培训等。此外,在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也都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瞄准痛点合力破解“养育”难题
在诸多制约生育的因素中,婴幼儿无人照料、托育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坦言,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规模为2.62人,家庭抚幼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而全国0至3岁的婴幼儿现有4200万人左右。据调查,其中三分之一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实际供给仅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确实还很大”。
因此,在扩大托育服务方面,《决定》强调,将制定托育服务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开展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推动城市制定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等。“我们将实施‘十四五’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和托育建设专项工程,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调动国企、社会资本等各类主体积极投入托育行业。”杨文庄说。
同时,将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90%以上,并且要大力发展公办园,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健全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的资助力度。
此外,在构建新型婚育文化上,《决定》也有所发力。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张贞德表示,将鼓励有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为开展优生优育和婚前体检咨询提供必要场所,探索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加强婚姻家庭辅导,开展婚俗改革试点,治理婚嫁陈规陋习。
于学军透露,后续,相关部门还会根据《决定》的总体要求,出台一系列配套支持实施措施,“目前已经作了初步分工,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方案,后续会陆续推出,以确保我们的优化生育政策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本报记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