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到大棚再到收购点,三点一线的生活,不仅没让鞠朋浩乏味,更让他坚信当初做的选择。
“现在每天樱桃西红柿的发货量有1万多公斤,品质好,行情也不错。”“95后”小伙鞠朋浩从青岛市区一家待遇不错的公司辞职回到村里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他感慨特色农产品大有市场,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让鞠朋浩放弃城市、选择返乡的是山东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前洼村发展起来的樱桃西红柿产业。
“村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回来了不少,小村现在越来越热闹了。”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这个400多户的村庄,从外地返乡的“80后”“90后”年轻人有30多人,主要从事樱桃西红柿电商销售或相关行业。
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2018年,村里的幼儿园只有40多个孩子,现在已经90多个了。”鞠炳锦说,村里原来只有一家超市,现在有4家,还一下子冒出了2家饭店、4家面食店、3家农资店……这些都是樱桃西红柿带来的红利。目前,全村年产600万公斤樱桃西红柿,仅此一项,村民整体年收入就达到7000多万元。
“地势涝洼,井水苦又涩。”鞠朋浩记忆中的家乡是一片盐碱地,种啥啥不长,效益低下。2008年,前洼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土地“号脉”,因地制宜发展起了22个樱桃西红柿大棚,吃下了第一口“螃蟹”。经过10多年的发展,村庄建起大棚420多个,种植规模2200亩。除了本村的村民,还吸引了周边上千人前来打工。
年轻人回乡,助推了产业发展。“前些年,主要是当地的小商小贩上门收购,销售渠道单一,价格也阴晴不定。”鞠炳锦说,“还是年轻人脑子灵活,他们通过电商把樱桃西红柿卖到了全国,这可是个‘大水塘’啊,虽然种植规模扩大了好几倍,但我们的樱桃西红柿还是常年供不应求。”
“建一个大棚得投资20万元,也不是小数。”今年33岁的刘亚东是前洼村的上门女婿,在大城市工作多年的经验让他把眼光放得更远,通过外出考察市场,他不仅把樱桃西红柿卖到了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商超,还拿出自己的收益又投资建设了两个大棚,把大棚租给来前洼村“致富”的邻村村民。
前洼村所在的崔家集镇还让樱桃西红柿大棚成为“扶贫农创体”,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建设了36个冬暖式大棚,帮助30多名贫困户租赁大棚种植、务工,在家门口就脱了贫、致了富。
随着前洼村樱桃西红柿产业链条的不断壮大与延伸,平度市也因势利导,发挥国有平台公司的作用,与前洼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对接合作,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为前洼村注入新动能,投入6000多万元,开始着手建设300个现代化高标准农业设施大棚。
“2020年,崔家集镇西红柿成功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镇西红柿的品牌赋值、市场开拓提供了有力支撑。”平度市崔家集镇党委书记贾涛说,下一步,他们将依托樱桃西红柿的产业基础,发展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康养健身等乡村特色产业,让小小西红柿走出更宽阔的致富路。
平度是农业大市,前洼村的产业振兴是整个平度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农业正成为平度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近几年来,已有1.3万平度人返乡就业创业,推动200余个返乡创业项目落户运营。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