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

    一招落子满盘活

    ——新发展格局如何加快构建?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9日 04版)

        【《新征程面对面》连载⑥】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数据,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GDP超过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可谓非常抢眼,而且在结构上也保持了良好态势,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比不到30%。统计数据是观察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从这份亮丽的成绩单中,人们领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之强、趋势之稳,也读出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格局之新、潜力之大。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之中,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应该怎么办、如何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

        在平时下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方陷入困局时,似乎进退维谷、处处受制,但当他下出一步妙棋后,攻守顿时易位、局面顷刻大开,立马变被动为主动,在全盘局势中反而占据了优势。发展如棋局。看清每一处落子的深意,方能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激活我国发展棋局的绝妙一招,是保持我国长远发展的制胜之策。

        那么,什么是新发展格局?就是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都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同时经济运行必须深度对接国际分工体系,通过融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以畅通国内循环支撑国际循环,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作为基础和主体,是解决我国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双循环作为延伸和补充,是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不二法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有机统一整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种经济循环都是由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所构成的,到底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还是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必须由国家的发展阶段、所处环境、目标任务来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神来之笔。

        破解发展难题的“拔簧马”。经济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搞建设,参与和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快马加鞭”赶上了世界潮流。但发展到今天,我国要素成本和环境容量的约束趋紧,传统的发展模式动力不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要素驱动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使中国经济这匹骏马持续奔腾起来。

        应对外部风险的“担杆炮”。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产业体系受到影响和冲击的风险增加。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形成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运行、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发挥大国优势的“高头车”。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强大的内部循环体系,否则就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推动力。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长成“巨无霸”,形成超大规模的体量、最具潜力的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后劲和供给能力空前强大。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利用好我国大国经济优势,发挥规模和集聚效应,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促进自身经济持续发展,拉动世界经济复苏。

        发展战略犹如导航仪,指引着我国经济列车的前进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的整合提升,为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自古以来,巴蜀本一家,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川渝大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经济发展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巴蜀要“搞大事情”,两地携手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西部增长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成渝唱好“双城记”、实现组团式发展,对于推动西部地区跨越“胡焕庸线”,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变化而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运转、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经济运行的各个要素都是齐全的,内部具有可循环的基础和条件。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聚焦这个任务,必须突出重点环节,抓住主要矛盾,打通“任督二脉”,着力清除经济循环的淤点堵点,让经济链条畅通起来,加快创建国内大循环“升级版”,形成一张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经济网,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重要支撑。

        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两种力量,只有两者同时做大做强,才能使经济总量这个“蛋糕”不断变大,并且保持持续的后劲。要让国内大循环这辆“动车”跑起来,必须供给和需求双轮驱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能,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实体和虚拟均衡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成分,两者必须科学搭配,畸重畸轻都有失偏颇。打个比方,实体经济就像树根,虚拟经济如同树叶。没有根,树活不成;没有叶,树也会枯槁。只有根深叶茂,树的生命力才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强化金融等虚拟经济的服务功能,使经济大盘既保持健康稳定又活力无限。

        生产和流通同步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生产要素流动得好不好、商品服务流通得快不快,直接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效率,也关系着国内大循环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流通体系改革力度,消除阻碍要素和商品流动的壁垒,打通各个环节形成的“堰塞湖”和“断头路”。目前,我国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已由市场定价,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日益完善,不同种类交通设施连接短板逐步消除,现代物流体系迅猛发展,2020年人均快递量已达50多件。这些变化,都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以重点带动全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科学方法。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在关键点上着力,也必须在整体上配套,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的运行体系,做到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0年11月15日,中国与东盟十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比北美贸易区、欧盟、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目前世界上几个自贸区来说,RCEP真的很大,涵盖全球约30%的人口、1/3的经济总量、近三成的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区域自贸区。中国作为东亚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必将在RCEP的框架下,把国内发展战略与自贸区各国发展充分对接,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也引导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谁也不可能独自发展好经济,必须深度融入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体系,在全球经济发展链条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才能使本国经济发展在最大范围内获得动力和能量。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中国立足自身实际、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所作出的主动选择。

        国内国际双循环,涉及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两者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国内循环作为内部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动力;国际循环作为外部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次要原因和重要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内因和外因,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外贸易一体化格局,为推动中国经济腾飞提供“双引擎”。

        内外市场相协调。现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商品生产和消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各个国家的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广阔的国际市场。对单个国家来说,既存在着一个国内市场,也存在着一个国际市场,只有两个市场都用好,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我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内外资源都利用。资源通常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大类,它们都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生产原料仅靠国内资源是难以完全满足的,必须利用好国际资源。拿钢产量来说,2019年,我国生产了全球约53%的粗钢,但其主要原料铁矿、锰矿、镍矿国内只能提供较少部分,对外依存度超过80%。

        内外贸易一体化。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看,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在管理上是一体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实行分割管理,形成了两个标准、两套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内外贸分割管理的体制已不合时宜,影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阻碍了商业流通的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现内外贸体制相衔接。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一个内外相互促进的过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同时,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四、内卷化论调可以休矣

        我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后,有人认为中国发展要走向内卷化,回到过去自我封闭的老路上。这种论调与基本事实不符、同发展潮流相悖,是对新发展格局彻头彻尾的误读。我们只需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深入分析一番,是非界限就不辩自明。

        关于内卷化的定义,尽管目前尚无定论,但一般指的是一种发展模式在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后,便停滞不前、不能向更高层级模式跃迁的现象。一言以蔽之,内卷化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彼此内耗、不去拓展。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转或卷起来”。1963年,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一书中用这个词来解释传统农业生产,他认为在农耕社会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劳动投入越来越高但单位劳动回报越来越少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一种内陷式的演化状态。

        不可否认,从历史上看,我国也曾出现内卷化的现象。明清时期,随着玉米、红薯和土豆等高产农作物的先后引进和推广,人口急剧增加,特别是到清代赋役制度改革后,人口规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全国人口仅有2010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到了3亿,短短90年间增长了近14倍。而这一时期,我国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受到遏制,可耕种土地面积没有太多增加,为了养活增加的人口,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内卷化的程度不断加深。1840年鸦片战争,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旧中国紧闭的大门被轰开,自此被迫卷入世界体系中。

        而今天,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要搞内卷化,不是封闭起来搞自我内部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今时代,各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合,国际产业关联度和依存度日益加深,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国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不动摇,并积极践行。近年来,我国连续降低关税,目前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7.5%以下,超出加入世贸组织时作出的承诺。中国是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在2020年世界各国贸易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加1.9%,下半年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

        世界对中国扩大开放投出了信任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滑42%,而中国吸引外资规模比上一年同期不降反升,增幅为4%。中国进出口货物流通也保持了较好势头,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达1万多列,运送集装箱113.5万标箱,综合重箱率达98.4%,通达欧洲21个国家、97个城市,再次创造了新纪录。

        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跟搞内卷化“八竿子打不着”,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正确认识,避免出现实践偏差,更不能出现搞区域或产业自我小循环的情况。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也不是解决某一行业矛盾和问题的一般性举措,而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是国家的整体性战略。各地区和行业必须从大局和整体出发,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自我封锁,要在全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优势,合力畅通整个国民经济大循环。

        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发展持续面临两大历史性任务:如何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发挥发展中大国的优势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今天,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以新的方式深入破解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天地。

    硬核知识

    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它从黑龙江省瑷珲(现改名为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线东南方36%的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线西北方64%的国土居住着4%的人口,密度比为42.6∶1。这条线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对认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