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8日 星期日

    如何走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困境

    ——关于网络文学批评的思考

    作者:王卫平 付秋思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8日 12版)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获得迅猛发展。尽管近几年网络文学用户略有下降,但创作依然在高位运行。如今,全国网络注册作者多达1900万人,网络文学作品库存总量超过2500万部,网络文学用户为4.67亿人。网络文学还以强劲之势,向出版、影视、动漫、游戏、音频、舞台剧等领域辐射。

        和网络文学创作的繁荣相比,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则显得滞后甚至缺席,没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文学批评指导创作、引领风尚的效力。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与网络存在一定的脱节,往往不能迅速抵达网络现场,不能在网络上及时发声。现有的网络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从论文到著作到项目多在线下以纸质的形式出现,而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布是在线上,这之间存在严重错位。面对海量作者和浩瀚文本,缺乏应有的阅读量,对网络作家、作品缺乏跟踪式关注,批评与创作明显疏离。

        网络文学存在的弊端呼唤网络文学批评的指引。尽管网络文学创作也在自我提升和完善,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的现实感、责任感不断增强,但是网络文学依然存在低俗化、游戏化、快餐化、模式化的问题。这就需要网络文学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从而净化网络文学空间,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学生态。

    网络文学就是汪洋大海,网络文学批评犹如大海捞针

        网络文学批评的滞后,固然有客观难处,诸如网络文学门槛下移,导致前期筛选缺失,遂使海量作品涌入网络,使批评一时难以应对,阅读成最大的难题。但也有主观成因。

        从历史看,轻视通俗文学由来已久。小说自古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到了明清,小说不断发展壮大,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晚清将小说从“下里巴人”提到民族振兴的高度。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提出白话小说是中国文学正宗的命题,但也是有雅俗之分的,即把小说分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纯文学和杂文学、严肃文学和娱乐文学等,这两者的地位不是平等的。直到后来范伯群等学者通过扎实研究,为现代通俗文学正名,不断完善现代文学的科学体系,积极倡导雅俗两种文学“比翼齐飞”。

        尽管如此,传统的惯性还是根深蒂固的。不少纯文学作家、批评家依然瞧不起通俗文学。网络文学自然属于通俗文学范畴,而且鱼目混珠,于是不少人对网络文学有一种潜在的轻视和偏见,甚至不屑一顾。比如,“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还有争议;纸质文学的创作者被称为作家,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则被称为“写手”;有的批评家不承认网络文学是“创作”和“文学”,只能称为“网文”。他们对网络文学不屑于评论和研究,也不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这种思想的轻视,必然带来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忽视。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评论家、研究者确实存在着“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商业文学,有不同于传统纸质文学的作者、作品和读者群,也有着和传统文学不一样的生产、流通、消费、接受、传播等机制。这个机制是传统文学批评家不太熟悉的。在这个机制中,批评家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手足无措。网络文学就是汪洋大海,批评家的批评犹如大海捞针;网络文学也如无垠的沙漠,批评家的批评就是披沙拣金。于是,他们对网络文学批评拒而远之,畏而避之。应该说,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对于批评者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它检验着批评者的耐力、毅力和恒心。因为没有阅读,何谈批评,何谈引导,何谈引领风尚?

    正视网络文学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

        有人形象地说,网络文学犹如房间里的大象,你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正视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面对网络文学,批评何为?批评家何为?这是摆在每一个批评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只有直面网络文学,重视网络文学批评,不回避,不退缩,迎难而上,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同时,探索解决网络文学批评滞后、发声微弱的对策,更显得意义重大。

        不论和网络文学庞大的作者群、读者群、产量和类型的多样相比,还是和纸质文学批评队伍相比,网络文学批评队伍都显得严重不足、势单力薄。

        网络文学批评队伍,从批评主体身份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四支队伍。一是网民在线批评队伍,虽然人数最多,但他们的“段评”过于主观随意和自由率性,也有信口开河、褒贬失当、哗众取宠等弊端。二是媒体批评队伍。这是一支重要的批评力量。他们依托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平台,对网络文学创作、评论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也及时展开评论,新闻性、时效性是他们的优势和职业本能,但媒体批评者的兴奋点多在“新闻”上,深度剖析、学理式研究比较稀缺,况且他们也并非只专注网络文学批评。三是文艺界批评队伍,主要包括供职于各级文联、作家协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学中心等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这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良好的文学修养、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和敏锐的文学眼光。然而他们对网络批评不一定全身心投入。四是学院派批评队伍,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组成,应该是网络文学研究的主力军。但他们大多重视“经营”纸质文学研究的“一亩三分地”,真正涉足网络文学研究的少之又少。

        上述四支队伍看似庞大,但真正投身网络文学批评并持续研究的还非常有限。正如有论者所说,批评家中时下能持续在网络文学领域前沿发声的累计不过二三十人,“以至于在各种网络文学研讨会上见到的总是老面孔”。

        网络文学批评需要依靠机制保障和政策引导,依靠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学批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批评家投身其中。比如,要完善网络文学批评人员的学习、培训、奖励、激励机制,健全网络文学评论成果的认定机制等。

        网络文学犹如汪洋大海,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汹涌澎湃,才能搏击冲浪。网络文学批评自然离不开网络,要用网络的形式展开网络批评。因此,需要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走进网络文学现场,积极在线上展开批评,充分利用手机、微博、微信、贴吧、网站等阵地发声,也可以在文学网站、学术网站等开办专门的批评栏目,多方面、全方位加大线上批评的力度。

        (作者:王卫平、付秋思,分别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