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8日 星期日

    万镜所见,一孔之得

    作者:杨凯生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8日 11版)

        中午,走进青海省刚察县一户藏族人家的帐篷,光线并不好,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家中的陈设,突然觉得眼前一亮,女主人出现在眼前。我立刻举起相机,无来由地想到了维米尔的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按下快门的瞬间甚至还想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杨凯生/摄影

        陕西省兴平市时下村的挂面,代代相传的纯手工技艺,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千幅雪白,万条丝缕,最终都化作厨房里香气的萦绕,桌面上酣快的欢笑。风过处,层层面帘恰似乐谱,在响晴的蓝天下演奏出生活的交响曲。 杨凯生/摄影

        四川省成都市的公园里,老年合唱团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排练。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歌谱,歌谱上还有认真的标注,显然已经将这作为一项新事业。也许这里裹藏着很多未及实现的梦吧,就像春天里迟开的花苞,虽然季节错了位,但终究想要绚烂地绽放。 杨凯生/摄影

        浙江省舟山市某造船厂,不少人已经下班,他在走下工作台前停住了脚步,痛快地喝下一大口被晒得温热的水。其实,不只是剪影画面由黑与白的对比所形成,生活中的付出与收获、辛劳与幸福等,都是构成人生多彩拼图不可或缺的反差。 杨凯生/摄影

        街是市井,市井便是人生,在其中拍摄下来的生活百态,就是从历史长卷中撷取的一块块碎片。倘若能够作为多彩拼图的一角,与其他各式的历史记录形式一起,映照出时代的特色,唤起观者的认同、回忆和共鸣,那该多有意义啊。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努力让自己在拍摄中静下心来,并不一味去追求所谓的“快”。我常常尝试让自己跳出画面,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甚至哲学的角度,去多学一些东西,多作一些思考。

        这些年来,我到过不少地方,拍摄了不少纪实类作品,似乎体会到摄影的一条真谛:“万镜所见,一孔之得。”拍得越多,固然越加熟练,越有手感,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这些拍摄有所得,学到一点东西,悟出一些道理。而这所谓的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悟,绝不仅仅是指摄影技术层面,而应该包括更多的含义。

        所以,在按下快门前,我会尽可能多做一些观察,往往还会有意识地问问自己:这次准备拍摄什么、表达什么?不过,这不是任何时候都来得及做的,来不及时,就只能凭着自己的日常积淀和感觉先抓拍下来再说。与此同时,我还会多了解一些与拍摄环境有关的信息。因为这些历史背景、人文故事等,可以从不同侧面赋予所拍摄画面以更深的底蕴。

        在拍摄之余,我还会为每张图片配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字,意在交代拍摄前后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在图片整理和文字撰写的过程中,我再一次感到,一张图片的快门速度也就是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分之一秒,而一二百字的配文则往往要花去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才能写得。这也正验证了一句话:图片是要慢慢看的。不仅对观图者如此,对拍摄者也是如此。只有慢慢看了,细细想了,才能理解何为“万镜所见,一孔之得”。

        (作者:杨凯生,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