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是市井,市井便是人生,在其中拍摄下来的生活百态,就是从历史长卷中撷取的一块块碎片。倘若能够作为多彩拼图的一角,与其他各式的历史记录形式一起,映照出时代的特色,唤起观者的认同、回忆和共鸣,那该多有意义啊。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努力让自己在拍摄中静下心来,并不一味去追求所谓的“快”。我常常尝试让自己跳出画面,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甚至哲学的角度,去多学一些东西,多作一些思考。
这些年来,我到过不少地方,拍摄了不少纪实类作品,似乎体会到摄影的一条真谛:“万镜所见,一孔之得。”拍得越多,固然越加熟练,越有手感,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这些拍摄有所得,学到一点东西,悟出一些道理。而这所谓的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悟,绝不仅仅是指摄影技术层面,而应该包括更多的含义。
所以,在按下快门前,我会尽可能多做一些观察,往往还会有意识地问问自己:这次准备拍摄什么、表达什么?不过,这不是任何时候都来得及做的,来不及时,就只能凭着自己的日常积淀和感觉先抓拍下来再说。与此同时,我还会多了解一些与拍摄环境有关的信息。因为这些历史背景、人文故事等,可以从不同侧面赋予所拍摄画面以更深的底蕴。
在拍摄之余,我还会为每张图片配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字,意在交代拍摄前后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在图片整理和文字撰写的过程中,我再一次感到,一张图片的快门速度也就是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分之一秒,而一二百字的配文则往往要花去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才能写得。这也正验证了一句话:图片是要慢慢看的。不仅对观图者如此,对拍摄者也是如此。只有慢慢看了,细细想了,才能理解何为“万镜所见,一孔之得”。
(作者:杨凯生,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