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6日 星期五

    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6日 10版)

        355 谢立亭

        356 谢运良

        357 谢惜丹

        358 路生梅

        359 廖竹生

        360 熊子勋

        361 樊建川

        401 丁建华

        402 刁克剑

        403 于砚华

        404 王友农

        405 王传喜

        406 支月英

        355 谢立亭

        谢立亭,男,汉族,1940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牌坊街社区居民。

        谢立亭退休后,继续践行“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誓言,将对党的庄严承诺融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之中,自创“红色三宝”宣讲模式,被誉为退休不褪色的“红色宣讲员”。

        谢立亭将忠诚于党的事业、宣传好党的政策,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2000年,他退休时,被社区聘为义务宣传员。“退休不褪色,我要成为一名优秀夕阳红队员,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他在日记中写下誓言。

        20多年来,为当好“红色宣传员”,谢立亭反复摸索实践,总结出群众喜爱的三件宣讲“法宝”。第一件是“红色名片”,正面印着宣讲内容,新鲜、好记、更好保存;背面是他的电话和一句话:有困难找社区,需帮助找谢立亭。第二件是“红色小册子”,他紧密联系群众、贴近生活、结合实际,把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体会写出来,汇编成册印发给大家。第三件是“红色歌曲”,用群众喜欢的歌曲作为曲调,填上自编宣讲词来演唱,通俗易懂的歌词,耳熟能详的旋律,使宣传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多年来,谢立亭共印制“红色名片”130多种,发放“红色小册子”6万多册,创作“红色歌曲”100多首,写出80多万字讲课材料,到企业、学校等单位宣讲700多场次,用实际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誓言铮铮如钢,初心坚若磐石。多年忙碌在基层宣讲第一线,使谢立亭患上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的心脏病。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理论宣讲、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2011年,牌坊街社区成立“谢立亭党小组”,后来发展成为“谢立亭正能量宣传党小组”,组织离退休老党员参与社区事务,开展百姓宣讲,弘扬社会正气。目前,“谢立亭党小组”在任城区已发展到130多个,成为活跃在社区里的亮丽风景线。

        谢立亭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356 谢运良

        谢运良,男,汉族,1963年8月生,湖南百捷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

        20多年来,谢运良坚持“诚”字当头,诚信立企,践行助残行善、扶贫帮困的承诺,被当地群众称为“诚信典范”。

        守信践诺,以诚立身。谢运良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18岁高中毕业后,吃苦耐劳的他外出闯荡,干过搬运、建筑、销售等工作,凭借诚实守信的人生准则,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得到好心人的帮衬,赚取了“第一桶金”。1998年冬,谢运良回到家乡创办了吉兴纸业,“以诚治业、以爱兴业”是他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他积极履约践诺,诚信经营,企业越办越好。目前,他名下的企业年产值逾2亿元,年纳税1000余万元,纳税信用评级一直是A级,是“湖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诚心帮困,脱贫致富。通过诚信经营,谢运良的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承诺,要一辈子把助残帮困爱心事业做下去!”谢运良坚毅地说。2015年6月,他主动向宜章县委、县政府请缨:“愿意承担帮助全县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任务。”截至目前,谢运良的企业累计吸纳1200余名残疾人就业,残疾员工占比一直保持在55%以上。他结合每位残疾人自身状况,扬长避短安排适宜岗位,与正常人同工同酬,并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等,做好劳动服务相关保障,让他们安心工作。他投入100万元创建“培训基地”,先后培训残疾人1800余人次,一批批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稳定脱贫。他投资3000万元建成2条“扶贫生产专线”,结对帮扶贫困户11792人,总分红额达3036万元。他积极推动解决贫困地区民生问题,修通省际“断头路”10条,解决宜章县城唯一饮用水源地黄岑水库上游来水芙蓉矿区废水直排污染问题,近10万群众受益。

        谢运良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被评为全国“诚信之星”,荣登“中国好人榜”。

        357 谢惜丹

        谢惜丹,女,汉族,1990年3月生,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谢渡村村民。

        罹患重症、痛失爱人,面对自己苦难的人生,谢惜丹始终保持一颗诚实善良的心。丈夫因重症去世后,谢惜丹在自身家庭困难情况下,主动将为丈夫治病募集得来的余下善款回捐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诚信妻子替夫回捐”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2013年,年仅23岁的谢惜丹被诊断患上尿毒症,此后她不得不靠透析来维持生命。2018年1月,谢惜丹与同为尿毒症患者的陈煜结婚。同年8月,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谢惜丹筹足手术费用,肾移植手术成功,可是他们为治病已经花光家里所有积蓄。2019年7月3日,为让陈煜接受肾移植手术,谢惜丹夫妻二人不得已,在网络平台发起募捐,共募集20万元善款用于治疗。2019年7月14日,陈煜进行换肾手术,可是术后出现感染,不幸离世。

        丈夫去世之后,谢惜丹强忍悲痛,思量再三,在自身需要长期服药,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决定将原先筹集给丈夫治病所剩的12万元善款全部回捐社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谢惜丹依托慈善组织,确认了一批经济困难的病患作为捐助对象,并跟随工作人员上门看望慰问,不仅从经济上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更从情感上传递社会温暖。谢惜丹说:“假如我丈夫还在,我相信他也非常支持我这种做法,把这12万元善款回捐社会,让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作为一名肾移植者,谢惜丹需要长期服药,生活并不宽裕,目前还在租房住。但她一直乐观向上,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义演和公益活动,把阳光和温暖带给身边的人。2015年,谢惜丹主动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几年间,年轻的谢惜丹经历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也收获到平凡朴素的人间大爱,用坚强、乐观和爱心谱写着精彩的人生。

        谢惜丹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8 路生梅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路生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9 廖竹生

        廖竹生,男,汉族,1997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村民。

        残疾青年廖竹生,信守着对贫困残疾群体的承诺,带领大家创业,创造美好生活。他用勤劳、务实、担当,走出一条勤劳致富路。

        廖竹生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双手手腕先天畸形、无法伸直,这让他一度很自卑,消极对待生活,可看到父母为了照顾他和3个弟弟妹妹,早早两鬓斑白,孝顺懂事的他暗下决心要振作起来。

        2015年,廖竹生成为宁都县免费电商培训班的一员,获得了就业培训合格证书。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进入宁都电商产业园工作,开了一家布鞋分销网店,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同年,廖竹生与几个残疾人朋友组建了当地首个残疾人创业团队——励志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创业过程中,廖竹生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以产品质量为安身立命之本,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2016年,由于天气、运输等原因,广东、浙江等地客户收到的赣南脐橙出现腐烂现象,廖竹生得知后,立即向客户补发或如数退款。2019年,赣南脐橙因干旱减产,而销售却一再走俏,市场供不应求,公司时常面临货源紧缺的情况,有人便建议“用一些次果装进箱子里”“购买外地脐橙来代替赣南脐橙”,但廖竹生想也不想就拒绝了:“赣南脐橙是赣州的金字招牌,我们必须守护好,不能赚昧心钱。”

        2020年起,他鼓励励志园的成员们另立“门户”,根据各自所长,在不同领域回馈社会。如今,走马赣南城乡,村民在田间地头现场播报,基层干部上直播间代言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线下送达……这一切,与无数个和廖竹生一样的人的努力息息相关。2021年,廖竹生再次踏上创业之路,新公司正在装修,一幅新的蓝图正在他脑海里绘制。“让更多人发展电商增收致富,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承诺。”

        廖竹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60 熊子勋

        熊子勋,男,汉族,1927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

        凭着一诺千金的执着信念,熊子勋用60余年时间寻遍每一座山头,查清58名牺牲战友的下落。两度患癌、一眼失明,仍然坚守承诺、不言放弃,每找到一人,便为他们造墓竖碑。熊子勋用毕生践行诺言,被誉为“信义战友”。

        1949年3月,谷城县独立营第三连奉命剿匪,不料在茶园沟遭伏,58名解放军战士下落不明。谷城县特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熊子勋为区长再次进山剿匪。9个月后,成功解放谷城西南山区。当熊子勋带人进入茶园沟时,顿时惊呆了:草丛中到处散落着解放军战士的烂衣服、烂鞋子、破袜子,尸骨却不见下落。熊子勋含泪将战友们的遗物就地埋葬,并在心中立下重誓:“哪怕用尽一生时间,我也要找到58名战友!”

        1951年,在湖北日报社工作的熊子勋主动申请调回谷城。工作之余,多次进山寻访牺牲战友的下落,搜集战争史料。辗转千里,终于在四川找到这份珍贵的名单。正是根据熊子勋找到的这份名单,牺牲的战友被一一追认为烈士。

        1982年,熊子勋被诊断出胃癌。家人和领导怕他出意外,阻止他进山。他却悄悄留下遗嘱,独自进山。1988年6月,他在茶园沟寻访两名牺牲战友的坟,快爬到半山腰时突遇大雨,一股泥石流把他冲下山去。翻滚中,他被两棵树挡住身体捡回一条性命,右眼却被严重刺伤,最终失明。1989年,熊子勋又罹患肝癌。他再次给老伴写下遗嘱:“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完成我对死去战友的承诺!”就这样,直到2011年,最后2份烈士证明被送到了他们的子孙手中,58位战友及另外2名革命群众的牺牲经过、掩埋地点被他全部查清,60余年的艰辛寻找终告圆满。

        1979年以来,他着手为牺牲战友写书立传,在患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24年间数易其稿,于2003年完成50多万字的手稿《磨盘山平暴记》。2008年7月,该书以《黎明的钟声》为名正式出版。那天,熊子勋来到谷城县烈士纪念碑前,将新书摆在烈士坟前告慰英灵:“书写出来了,人们会记住你们的!”

        熊子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361 樊建川

        樊建川,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

        捐100座博物馆,让一己之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樊建川以文博事业的赤诚追求践行诚实守信,用收藏历史的匠心匠行守护文化传承,用共产党员的满腔热忱画下践诺的注脚。

        受父亲的影响,樊建川从小就对抗战前辈充满敬意,很想通过收藏,去挖掘英雄故事,传承民族精神。从军人、教师,到官员、商人,再到博物馆馆长,年逾花甲的樊建川经历过多次身份的转变,唯独几十年来对守护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丝毫未变。他在收藏梦里找到了更大的人生意义。他从来没把耗费财力、物力与精力建成的博物馆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为这个民族留下记忆。樊建川说:“这辈子发誓要建100座博物馆,死后全部捐给国家。”目前,他已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表示,将建川博物馆等所有资产全部捐赠给成都市人民政府,让一己之藏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

        要数量也要口碑,他把每一座博物馆都建成“大学校”。樊建川扎根历史、扎根土地、扎根群众,建成总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博物馆聚落,累计藏品达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000余件,居全国同类主题博物馆之首。开馆以来,已接待2000余万人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抗战精神、红军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他把博物馆建成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新窗口。樊建川建馆以来,始终承诺低票价开放政策,每年受惠观众150万人次以上,优惠门票费用1000万元以上。建川博物馆聚落将众多资源优化整合,汇集多业态文化与服务配套设施,带动了当地文博、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博物馆聚落所在地成都安仁镇被列入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投身公益事业,他以博物馆为平台践行社会责任。多年来,樊建川向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等捐赠文物3000余件。2016年,他投入1000万元建成纪念抗战援华义士的群雕广场,免费对外开放。

        樊建川荣获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401 丁建华

        丁建华,男,回族,1961年8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

        丁建华发扬“三牛”精神,带领村民发展肉牛养殖业,苦干实干、创新发展,将贫穷的搬迁移民村建设成为产业稳定发展和谐的先进村,群众亲切称他“牛书记”。

        2013年,为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华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工作,担任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为给村民蹚出一条增收路子,他带头养鸡、养羊、养牛,最终找到肉牛养殖这个符合旱天岭村实际的脱贫产业。丁建华探索出“帮扶单位+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建档立卡户”模式,采取“集体管理、分户饲养、统一出售”方式经营。为鼓励村民养牛,他用自家财产作抵押帮村民贷款,把自建的养殖场免费提供给乡亲们使用,还承担养殖场的水电费。6年间,他累计为村民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帮贫困户垫付偿还贷款本息、产业发展资金200余万元。如今,全村肉牛养殖规模从当年的300头发展到3000多头。8年多时间,村民人均收入从2300元增加到8600元。

        调整产业结构后,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养牛,爱钻研的丁建华自学兽医技术,成了全村的“牛保姆”,他还把肉牛品种选育、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技术教给村民。他对村民的需求,做到随叫随到,每天出了这家牛棚,又钻进那家牛圈。一天凌晨2点,贫困户马玉伏家母牛难产,如果母牛小牛都保不住,对马玉伏来说损失就太大了。接到求助电话后,丁建华从被窝里爬起来赶去助产。“兽医都说没办法,丁支书还是不放弃,忙了几个小时,总算把母牛保住了。”马玉伏说。在丁建华眼里,牛不仅是乡亲们脱贫的“家当”,也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根”。

        2018年,丁建华脑袋里长了一个良性肿瘤,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手术,他却因没时间选择保守治疗。即便是在医院输液,他也不“老实”,时不时在输液中拔了针头就走。“村里的急事难事多,我要回去解决,没时间看病。”与村里的事相比,他始终觉得自己治病并非急事。一年时间,丁建华的体重骤降40斤。大家都催他抓紧去治病,他当面答应,却一次次地变成“明日复明日”的空头承诺。丁建华深情地说:“我有一个目标,让旱天岭全体村民家家住新房,户户有小车。如果老天暂时不要我的命,我就一定要带领大家实现这个目标。”

        丁建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402 刁克剑

        刁克剑,男,汉族,1971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从普通钳工到微电子领域专家,32年来,刁克剑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研发的多项科技成果达到世界或国内先进水平,其中6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用发明创造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被誉为“企业里的爱迪生”。

        好学敬业,练就一身技艺。在工友们眼里,刁克剑无论做钳工、当班长,还是干软件开发,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上世纪90年代初,刁克剑从技校毕业后,参与厂里各类大机组的安装、检修、维护工作。为更好掌握引进设备性能,他自学外语和计算机,通过微软注册工程师认证,在工作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攻克许多装置的关键技术难题。2008年,他把已有管理经验和IT技术结合到一起,成功开发出全国首套班组专业管理软件,解决了班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类数据繁杂、易失真,难以有效积累等难题。

        潜心钻研,工作室变成研发地。2009年,刁克剑调入“赵林源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信息化应用技术研发组组长,开启在石化领域的发明之路。他研发的新型防爆报警器,只有纽扣大小,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同类型报警器中价格最优的高灵敏度便携式报警器。他研发的巡检仪,像一把手枪,只要对准巡检点轻扣扳机,设备的温度、压力等数据就能即刻被巡检仪数据芯片接收,成为国内石油石化领域巡检信息化的首创产品。他立足企业安全发展需要,还成功研发石化智能灭火控制装置、防爆柔性LED特种照明装置等新型智能产品。

        胸怀大爱,坚守科技报国情。随着对电子技术的熟练掌握,刁克剑的科研项目开始走出石化企业。他先后参与地方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与数据传输技术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他负责的国家五年规划项目“机械密封早期预警监测系统”研究课题,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取得突破。该课题完成后,相当于机械密封监测有了“黑匣子”,发现问题即可报警,从而减少石化机泵设备火灾。近年来,一些国外知名企业纷纷恳请他到国外发展,但都被他婉拒。他说:“中国人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的坚守要让成果来说话,在这里,我能干得更好!”

        刁克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称号,入选“辽宁好人”。

        403 于砚华

        于砚华,女,满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就业服务局党总支副书记、副局长。

        在关乎民生冷暖的就业服务前沿,于砚华一干就是33个春秋。她情系民生、辛勤耕耘,为的就是让莘莘学子在家乡找到满意工作,让寻求发展的企业招到适用人才,让困难群体享受到国家就业政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最美就业红娘”。

        迎难而上,使下岗再就业市场焕发新活力。2004年,由于当地国有企业并轨改制,很多职工需要走向社会重新就业。为发挥政府服务百姓就业窗口单位作用,于砚华挨家挨户反复上门拜访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建立全市首个企业用工信息档案。不到两年时间,就激活全区再就业市场。她真诚服务,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和措施,使全区就业市场至今保持持续繁荣,每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余种2万余个,年均促成万人以上成功就业,出现全年招聘无淡季的良好就业局面。

        量体裁衣,为破解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出实招。针对长期困扰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于砚华着力畅通职业信息渠道。她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快发布”机制,解决用工企业招聘燃眉之急;为求职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推行“人岗匹配”等精准就业推介措施。她主动延伸服务范围,建立“细回访”制度,逐一协调解决求职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勇于创新,运用新思路拓宽就业服务新渠道。于砚华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就业信息采集、供求信息发布及对接等多个功能,先后推出基层就业基础数据库、“指尖就业”和智能化职业介绍线上服务系统,实现供需双方足不出户招聘、求职、对接,做到“零跑腿”。疫情期间,于砚华坚守岗位,带领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发布各类用工岗位6万余个,线上线下促进就业2万余人次。以其名字命名的“于砚华六步工作法”在当地推广应用。

        于砚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社服务标兵、吉林好人标兵等称号,被授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

        404 王友农

        王友农,男,汉族,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王友农致力推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跨越式发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响邮轮领域上海品牌,拼尽全力、奉献所有。2020年,他坚守岗位忘我工作,劳累过度因公殉职,年仅51岁。他用汗水诠释了公仆情怀,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王友农是中国国际邮轮产业创新的探索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他牵头发起建立亚洲邮轮港口协会、亚太邮轮港口服务标准联盟,奠定了中国在全球邮轮产业的领先地位;牵头创设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国内首批面积最大邮轮港进境免税店;推动建立邮轮通行“五优先”,邮轮准点率和安全率达到10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全国邮轮港首个服务标准《邮轮港服务规范》,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标准施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邮轮具有人员高度密集、空间相对封闭、联通国内国际情况给防疫带来的巨大挑战,王友农坚守岗位,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整个春节几乎没有回家休息。他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在他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一周之内,港口累计接靠大型国际邮轮10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游客4.27万人次、船员2.18万人次。作为亚洲最繁忙的邮轮母港,在严密机制和严格把关下,奇迹般地做到了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

        在国外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王友农根据上海市和宝山区政府的要求,率先接收国际邮轮非经营性停靠。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反复琢磨“海洋量子号”邮轮回靠方案,并不断细化、修改和完善方案,召开各种协调会,反复踩点,实地勘察。最终,在海上漂泊两个多月的邮轮成功停靠,船员平安回到祖国。然而,因劳累过度,王友农倒在了抗疫前线……

        王友农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405 王传喜

        王传喜,男,汉族,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任职20多年来,王传喜坚守农村广阔舞台,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带领党员群众攻坚克难、脱贫致富,把贫困落后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被誉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王传喜上任后,立志要拔掉穷根、摘掉穷帽。面对近400万元村集体负债、126张法院传票和村中诸多矛盾,他迎难而上,抓治安、整村容、还债务、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建筑装饰、教育医疗、节会展览等主导产业。最终,硬是把一个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2020年,村集体各项产业总产值36亿元、纯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

        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王传喜带领代村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先富带后富,同走富裕路”火热实践。建设“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养殖小区”,为100多家养殖户搭建致富平台。建设代村商城,实施优惠政策,支持创业者零风险起步,带动近万人就业。捐助资金360万元,帮扶14个村庄规划和开发建设16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4座生态科技型冬暖温室,每年收益24万元,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惠及8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建设“印象代村”,采取“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发展夜游经济,带动就业创业,惠及12个乡镇220多个村的1.1万多名贫困群众。

        探索好经验扶志扶智。王传喜不断摸索创新,总结出“四个坚持”脱贫致富工作法,让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大降低返贫风险。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支部共建、党员结对。坚持技术扶持,建设“新农人培训中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多人。坚持细节关心,为进城创业就业人员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实现凭工作证明、营业执照就近入学入托。坚持经验共享,王传喜带着经验走出村庄作报告、搞培训,谈脱贫心得,传扶贫办法。

        王传喜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06 支月英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

        支月英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她的信念。41年过去了,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支老师却一直守在原处,不曾离开,她是“梦想守护人”。

        1980年,年仅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里强烈反对,只身来到边远山村泥洋小学任教,后又辗转到更为偏远的白洋教学点。从此,一干就是41年。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20里山路,再到一个人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为了孩子们,她无怨无悔。她常说:“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在山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而来!”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这是多年来支月英孜孜以求的目标。有一年开学,发现学生刘强没来上学,支月英赶紧上门家访,一到刘强家就看见他妈妈眉头紧锁,爸爸蹲在地上闷头抽着旱烟。见到支老师来了,刘强哭着喊着要去上学。刘强妈妈哽咽着说:“谢谢支老师过来,可家里实在拿不出孩子的学费啊。”支月英马上从口袋里掏出刚发的工资递给她:“你们拿去用吧,但是孩子绝对不能不读书。”刘强的父亲含着泪接过钱,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样的事情,支月英做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帮助本地贫困学生外,支月英还经常向外地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能够资助更多学生,她利用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有一次跟车装运出了车祸,支月英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支月英怕耽误上课没有及时下山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右耳失聪、右眼失明。

        如今,不论是泥洋小学、白洋教学点,还是奉新县澡下镇的其他学校,办学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受到支月英事迹的影响,这里也有了年轻的支教老师,教育均衡正在逐步实现。

        支月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