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苏北村庄亮堂起来了

    ——喜看江苏改善农房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4日 10版)

        雨过天晴,阳光普照,碧空如洗。

        “水泥路面四通八达,仿古路灯天黑就亮,青青垂柳林立两旁,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站在新家门口,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的王一山念起自己写的打油诗,心情像天空一样亮堂。

        “亮堂”,也荡漾在苏北五市——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农民群众的心里。2018年8月,江苏省《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三年来,苏北各地相继启动农房改善项目。

        崭新的村庄里,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和气质,点点滴滴汇聚而来的文化和记忆,正在重现。

        “绝不让苏北农民住着危房‘被小康’”“三年改善30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这是变化之初的目标。如今,在美如画卷的村庄里,在百姓幸福的面庞上,我们看到目标正在实现。

    房子新了,日子好了

        挖掘机的铲斗高高扬起,尘土飞扬中,破败的老房子轰然倒下。黄土裹挟着干草,化为王艳秋心中的不舍、忐忑以及希望。

        告别过后,王艳秋没事就回来看看。在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这片她最熟悉的土地上,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一天变一个样,最终一座红顶白墙的二层小楼呈现在她的面前。

        “我一辈子没住过这样好的房子。”兴奋取代了复杂的情绪,王艳秋的生活悄然改变,“以前小路泥泞,到处都是垃圾。现在我没事就出去散步,还能在百姓大舞台看演出,心情别提多舒畅。”

        笑是采访中最常见到的表情。自从搬进徐州市贾汪区农房改善项目翠湖嘉苑,熊光林常把笑容挂在嘴角,“现在住7楼,每天坐电梯,咱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说起过去村里的景象,熊光林直摆手,“那真是没法说”,随后哈哈一笑,幸福便从眼里溢了出来。

        “人老了,更要活动活动筋骨,平时我还会看戏、唱曲、跳舞,日子别提多滋润。”在徐州市睢宁县高党村百姓大舞台,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村民代夫芹跳舞的身影。相比过去,令她最开心的就是村里的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完善,医务室、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休闲公园、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等应有尽有。

        “农村里老年人居多,养老问题是农村的大事要事。”盐城市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党总支书记沈平说,“目前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156人,其中90岁以上的近20人。我们村通过竞争性谈判招标,采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

    变化的与不变的

        “苏北农房改善,始终坚持为民初心。”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刘大威说,以人民为中心,了解老百姓的真实诉求,回应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寻求千变万化,贯穿着苏北农房改善项目的始终,“大多数村落采用了就地改建、新建和插建相结合的方式。坚决摒弃行列式、兵营式的布局,注重运用传统的营造技艺,优先选用适合当地的一些乡土材料。村庄里的河湖草木,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貌。”

        于是,刘圩村的湖里垃圾一扫而空,天圆、地方两口古井被保留重建,与水相关的动人故事重新在村里口口相传;牛角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草房子连同院落里的粮囤得以保留修缮,压几下门前的压水井便有水汩汩流出,吸引着游客往来参观;徐州市贾汪区大李庄村的村史馆里,老物件依次摆放,彰显着苏北农村特有的气息。

        “农房改善有利于土地的集约经营,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住房条件改善后,我们鼓励农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交给其他的家庭农场或者大户来经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朱新华说,“我们也着力推动各地聚力发展1至2个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如今,盱眙龙虾、东台西瓜、响水西兰花、沐阳花木、灌南食用菌、邳州大蒜等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声名远扬。除了农业、旅游业外,服装厂、运输队、电商园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苏北五市的村庄里遍地开花,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开始回来了。

        “我一天要回家好几次。”高党村服装厂女工陈月梅腼腆地笑着,她今年只有28岁,可是服装厂里的“老员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能挣钱又能顾家,我们全家人都高兴。”

    变化并非一蹴而就

        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从项目启动到改建完成,几乎每个新型社区的工期都不超过一年,有的仅需半年,甚至是60天。

        保质保量的同时,为什么能这么快?“因为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项目专班的全力以赴,改善资金和专业队伍的程序化运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吕美晔认为,“其实在农房改善项目全面启动之前,有关苏北地区的调研已开展多年,也有零星村庄先行展开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看似快速变化的背后,是久久为功。”

        长久的功夫化作了《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中的一条条细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搞好供排水、道路、粪污处理、垃圾收运、供气、供电、照明、通信、绿化等设施配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立足农村、农民主办、富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注重特色风貌塑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生动诠释着“农房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年来,江苏省住建厅、发改委、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财政厅、文旅厅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成立苏北农房改善工作推进办公室,着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统筹资金、土地、人力、建设、产业和治理等各项农房改善相关工作,绘就了一张张规划蓝图。顶层设计为农房改善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千万名干部把政策送上门。

        “村干部快要踏破了我家的门槛。”大李庄村的李玉婷笑着说,“他们拿着图纸、文件一条一条给我讲,房子怎么拆、怎么建,这期间能拿到多少租住补贴,给我说得明明白白。”

        各市也使出浑身解数——连云港市考虑农民就业创业,科学选址布局,向镇区、园区、景区集中;徐州积极打造一批绿色高效农业先行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努力实现居住在社区、工作在园区;宿迁市围绕“四大类39项”集成项目清单,推动“水电路气绿田网”等集成项目落实落细;淮安通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三个全覆盖”,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台账;盐城市正研究制定农房改善2.0升级版建设方案……

        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江苏将全面完成苏北地区三年30万户农房改善任务。

        (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