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一位发表过20余篇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类索引)论文、曾主持过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硕士生导师、大学副教授执教中学,此事经由媒体报道引起热议。
无独有偶,同样因“跳槽”到中学而引发关注的还有深圳中学的一位助理教授。这名曾经留学美国多年的助理教授于2018年入职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19年入职深圳中学担任高中化学教师、班主任,并开设校本选修课“神奇的新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薪酬?是大学老师躺平?抑或是内卷时代的降维打击?人们议论纷纷,其中许多人表达了不理解。在一些人看来,高校老师是教师序列中层次最高的存在,是更为理想、体面的职业,对学历、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严苛。也有一些人“内行”地表示,大学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压力太大,职称评定与论文数量密切相关,工作看似光鲜,但其实收入与付出相比很一般。
不管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从人才流动的角度看,一些大学老师执教高中是好事,当以开放心态善意看待这种出自自愿的“大材小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就要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扫除阻塞人才流动渠道畅通的壁垒,鼓励尝试、鼓励人才流动到更适合自己的地方去。而这种壁垒其实不仅是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传统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也存在于观念以及舆论生态中。
实际上,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其出现的历史并不久远。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极化分野是当代才有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在整个科技事业中分量日益凸显,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经济建设与专门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要,这进一步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地位。但事实上,中学教师中也多有奇才。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曾是高中数学老师;同样是高中老师的乔斯坦·贾德写出了《苏菲的世界》;一所春晖中学,会聚了丰子恺、朱自清、于右任、朱光潜、李叔同、夏丏尊等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而前几年,中学特级教师王崧舟跳槽至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担任教授,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也引发过讨论。
人们选择职业时,薪资待遇是重要衡量标准,但自己的学识与职业的匹配程度以及是否对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当是首要考虑的。相关报道并没有言明此次引发舆论关注的赖老师跳槽去中学的原因。但对于选择去深圳中学执教的这名助理教授,曾有媒体报道时引用他的自述说“周围的很多人也都极为不解。但我特别明白自己的‘归宿’,必将会落点基础教育”,泡实验室、写论文,这些工作带给他的满足感,远远比不上中学课堂上孩子们的一声“哇!”所带来的快乐。
即便大学教师为了更好的薪酬待遇转而执教中学,也无可非议,也同样值得尊重与理解。一些经费充足的中学开出了比大学更优厚的薪酬,这从一定角度说明其运营得法,以及大众对该校的认可与追捧。
人才不会被埋没,基础教育能够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正是其潜力与价值之所在,此事值得鼓掌。
(作者: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