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过去的中国,一边是现在的中国,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很难相信这些变化……”6月22日至27日,来自29个国家的57位国际青年走进中国革命圣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看着井冈山时期的八角楼、延安时期的窑洞、西柏坡时期的土坯房,来自赞比亚的留学生阿贝由衷感佩:“我们在短短几天里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年,这对我们国家也很有帮助。”
这场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是广大智库发挥专长、助推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自今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各类智库积极行动,通过研究阐释、活动宣介等手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推动社会各界在学习中对党的领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助力学党史,引导人们“动真情、悟真理、得真知”
7月6日,上海,地铁十号线“一大会址·新天地”站内熙熙攘攘。这里有一条“党的诞生地”红色长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与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地铁共同打造。《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复制本)等珍贵展品,吸引不少乘客驻足观看。
“我们充分发挥优势,认领国家高端智库年度重点课题中的党史相关项目,以课题研究、研讨会、论坛等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向全社会扩散;同时,以发表党史研究成果、出版党史相关书籍、选派青年科研人员担任中学生理论社团联盟导师等形式服务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副处长、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介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将“从规划史看百年经济史”作为今年重点研究任务,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昌林牵头完成“建党百年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课题,并组织全院十个研究所,共同探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回应社会关切。
军事科学院组织不同领域专家,深化党史研究、加强党史宣传。特别是深入研究党领导香港抗战历史,梳理挖掘这一时期给中华民族留下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增进香港民众的家国情怀。
作为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地方社会科学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启动“红军长征四川段中央军委纵队宿营地”课题,并为一些基层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为相关主题展览提供咨询意见;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发挥院属学术期刊平台作用,约请各地名家撰写理论阐释文章,院内专家积极参与红色影视作品创作,引导人们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和把握。
广大高校智库积极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等优势,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力量。
由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与浙江工商大学重要窗口研究院成立的共同富裕研究小组发布“2021中国共同富裕指数模型”,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深入村庄和家庭,积极宣传建党百年来的辉煌历程和发展奇迹;北京林业大学统筹校内外资源,连续推出有理论说服力、实践指导力、决策参考力的成果;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鼓励院内学者结合专业挖掘红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史讲座、党史宣讲会等活动。
“动真情、悟真理、得真知。通过深入立体的智库研究、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朋友切实感受到,党的辉煌历史与我们脚下这片热土息息相关、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表示。
积极办实事,为发展出真招、为群众解疑难
今年5-6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8个调研组共百余人,赴上饶、西安、遂宁、厦门等20个城市,就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调研,主报告《20城500企调研显示: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大考”》全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协会、企业负责人、普通工人的现实困难和政策诉求。
“近年来,我们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等开展战略合作,把对策研究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推动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王昌林表示。
几天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结束了在甘肃、湖北等已脱贫地区的调研,返京后立即着手撰写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调研报告。“我们还结合研究方向,参与了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脱贫县的规划编制工作。比如,参与起草了云南省、丽江市的‘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等”。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围绕国企改革、能源安全、地方发展等议题,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智库,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围绕规划、政策、工程和风险四大主线,以解决群众身边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徐州、枣庄、郑州、襄阳等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帮助推动4个城市达到2021年度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目标要求,科研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了促进农民职业化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实地走访了成都市、眉山市多地的代表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对农民职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障碍、产生的政策诉求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复旦发展研究院秉持“文化牵手,咨政扶贫”理念,积极开展楚雄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编制《云南楚雄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楚雄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楚雄州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民族地区激活非遗文化生命力、实现产业化发展探索新路径。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重庆城市提升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彭劲松介绍,由重庆社会科学院发起成立的重庆城市提升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实践服务活动,为城市品质提升贡献智慧,并持续发布白皮书,对城市建设与管理年度热点问题进行阐释与探讨。
“‘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我们用心贴近群众、用脚丈量民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廖祖君表示,走进基层,切实增强了智库专家的服务意识。通过为民解难题,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了一线群众心坎上,也把群众的独特智慧汲取上来,转化为宝贵的研究资源。
自身有收获,“更加自觉地从历史中寻求智慧和答案”
“在思想认识上,学史增信,坚定了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念和决心;在研究视野上,更加注重运用大历史观、大局观把握时代大潮、研判全球风云;在研究方法上,更加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罗蓉发现,党史学习教育促进了全院研究人员的提升与成长。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也感到,“大家更加自觉地从历史中寻求智慧和答案,更坚定了加强党史学习、对外讲好党的故事与智慧的积极性主动性。”
“结合党史看,理论探索和咨政建言必须接地气、冒热气,这要求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如今,邓智团更加关注家乡成都发展,承担相关研究课题,以期提供更多兼具针对性与前瞻性的咨询服务。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说,让他倍感振奋的是,智库专家们越来越注意以客观专业而贴近实际的视角,对民众关心的社会议题进行分析阐释,当好政策“扩音器”、舆论“减压器”、社会“稳定器”。
“新时代智库人应该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动力、强化责任担当,锚定新发展阶段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更多切实管用的解决方案、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真正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表示。
(本报记者 张 胜 陈之殷 王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