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硬核”技术背后,是坚定跟党走的拳拳之心

    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教师 黄天羽

    作者:黄天羽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6日 14版)

        数万人参与的庆典现场,1200多个要素点,7万观众的座席,时间“分毫不差”,各个环节“严丝合缝”、井然有序……在刚刚过去的7月1日,北京理工大学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仿真技术保障团队师生们又一次用“硬核”技术,为党的百年华诞书写下坚定跟党走的拳拳之心。

        “把‘最精湛’献给党的百年华诞!”是我们的心声。从2006年至今,团队几代师生在丁刚毅教授带领下,圆满完成了三次奥运、两次国庆、三次阅兵、十年春晚等国家和社会重大活动的技术服务和保障工作。精益求精,带着对党深深的爱,把团队十五年来最高技术水平的作品献给伟大的党,把最精湛的技术成果献给党的百年华诞,无愧于学校光荣的红色基因。

        2021年1月,团队再次领受国家任务,承担了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综合服务保障、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仿真、重磅微视频《路》制作等多项任务。57名师生集中攻关、共同奋战,在高精度建模基础上,对庆祝大会全程进行全要素全方位、全流程的设计仿真,实现了20多个版本的迭代开发,为指挥部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本次任务中,如何让7万观礼人员有序集结疏散,关乎庆祝大会的顺利准时进行。观众走什么路线?从哪些地方出发?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仿真平台上做动态计算。4月份以来,我们对人群疏散反复迭代、优化计算,一次仿真推演就需要8个小时。5月19日凌晨,当“1小时20分”的疏散优化结果最终诞生,整个实验室欢呼雀跃,这一关键结果最终成为确定疏散预案的重要参考。

        除了安全疏散人群,如何实时掌握场内人员入场和落座情况是本次任务的最大难点,如何在不同的监控视频中,实时检测和确定44个区域7万人的行进情况,如此大规模的实时检测技术在全世界尚无解决方案可借鉴,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团队老师张龙飞带领小组废寝忘食、攻坚克难,最忙碌的一个月,平均每个晚上只能睡4个小时,最终终于实现了复杂背景下小目标检测和移动人群跟踪计数,也研制出国内首个大型活动“落座率监测系统”,确保庆祝大会演练及现场指挥调度实时掌握最新信息,保证现场落座过程有序、可控进行。

        加班熬夜被团队成员视为家常便饭,甚至流血受伤都不能动摇师生们的决心。6月27日,距离庆祝活动只有四天了,团队成员刘畅骑车赶往指挥部上班,脑子中全部都是技术难题,加之连日疲劳,不慎摔倒在马路旁,导致鼻梁下巴被摔裂,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里,并经历了近一个小时的短暂失忆。当意识稍有恢复,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我得马上去指挥部值班”。怕自己不能参加大会保障,这个大男孩甚至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是新时代青年人勇担使命的决心和对党赤诚的热爱。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9500多万名党员发出号召,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作为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每一位北理工人的血脉之中。我们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用科技成果展现中国精神,构筑中国力量。

        (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教师 黄天羽;本报记者 周世祥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