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寻迹隐于都市的红色坐标

    作者:谢申照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6日 07版)

        【青春之我】

        谢申照,80后青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工作室负责人、导演。代表作品包括《彩色新中国》《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上海解放一年间》《浦东传奇》《诞生地》等。

        想了解一个城市的记忆,须得走到近处感知它。而随着社会变迁,曾经的遗址遗迹渐隐于都市,历史又该如何寻觅?影像的作用便在于此了。作为历史纪录片的创作者,我的工作如同一名“复原师”,用镜头去修复那些缺失了的“周围世界”,为人们理解过往提供一个坐标。

        建党百年之际,我有幸执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诞生地》,溯源1920年到1949年前后发生在上海的红色故事。很多人容易忽略,以现代、时髦著称的上海亦是一座存有612处红色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的红色之城。这612处地标,诉说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留存着启迪后世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我们萌生灵感——以“空间”为线索,寻迹散布于城市的红色坐标,串联起党史上发生在上海的具有开创性和深远影响的标志事件,形成一张“红色地图”。

        在这张地图里,中共四大会址是一处特别的坐标。1925年1月,上海虹口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中共四大秘密召开,但这处建筑1932年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原建筑不复存在,亦无照片影像资料留存,怎么拍?一番头脑风暴后,我们想明白了:历史不仅存在于其发生的特定时空里,也存在于因其而衍生的事件发展中。我们决定,就拍后人查证会址的故事。

        几经辗转,我们寻访到了一位亲历者夏顺奎老人。1984年,他陪同一位亲历者重回故地,实地寻访“四大”会址。而今30多年过去,夏顺奎老人也已是88岁高龄,但这段回忆依然在他心中珍藏。因夏老听力不佳,采访时我把问题一字一句地写在纸上,用这样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话,获得了很多珍贵的细节。

        关于中共四大会址的考察研究仍在继续接力。今年5月中旬,我们得知,中共四大纪念馆对中共四大会址里弄名称有了新的发现。近年来,一批年轻的研究者一直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查证这处失落的地理坐标,终于将其确认为东宝兴路“广吉里”。这时,我突然感到,努力寻找历史真相的一代代人,已成为历史本身。

        画这张“红色地图”,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不能人云亦云,而要真的深挖进去。立足当下,回望历史,向公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和思想。每一帧影像,每一句讲述,每一处注解,都必须经过大量扎实严谨的考证,毕竟,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而历史的深邃和厚重,往往就蕴于一处处细节之中。

        (作者:谢申照,本报记者李丹阳采访整理)

        (本期内容支持:牛梦笛 采编团队:彭景晖、龚亮、李丹阳、安胜蓝、李睿宸、杨桐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