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聚焦·奋斗青年之红色影视作品创作者】
银屏上的红色浪潮正在奔涌。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年份,《觉醒年代》《中流击水》《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我们的新时代》等电视剧作品亮相银幕,《革命者》《1921》等电影在7月1日全国公映。
有人说,这届年轻人似乎是“突然间”爱上了主旋律。其实,年轻人一直有甄别优秀内容的能力,他们爱上这些作品,源于他们从剧中年轻的历史人物身上找到了共鸣、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年轻的红色影视作品创作者们,在历史、真实与艺术之间找到年轻态表达的平衡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深情,让年轻人在共情中回望历史、感知当下,让理想照进人们的内心深处。
1 艺术表达,回望百年历程与辉煌
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影《革命者》进入后期制作收尾环节后,导演徐展雄没日没夜地泡在机房,几乎没有离开过。不论是剪辑还是调色,他都竭尽全力以电影艺术手法呈现历史原貌。
对于字里行间的内容,徐展雄有着独特的情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出身的他,对文字有一份执念。成为《革命者》的导演,让他有机会再次去触碰到革命者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徐展雄说:“其实李大钊等革命者还是非常优秀的文学家,他们的文字妙笔生花,演讲撼动人心。”
《革命者》创作筹备阶段,导演管虎找到徐展雄,问他是否愿意加入《革命者》项目。虽然有压力,但出于对建党初期那段历史的浓厚兴趣,徐展雄欣然答应了成为《革命者》的导演,加入电影的创作中。徐展雄说:“我所学和爱好的方向,恰好和这个题材是相吻合的。”
作为80后青年导演,徐展雄思考过如何让一部主旋律电影获得更多年轻人的青睐。在创作中他尽量避免脸谱化的处理方式,而是试图去还原这些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试图去剖析这些人物面临的困惑、困境,讲述他们的家庭、情感故事。徐展雄说:“只有充分贴近这些人物,才能打动观众,才能真正走入年轻观众的心。”
《革命者》以创新性艺术手法再现了李大钊的革命历程,大事不拘、小事不虚,“我们把他的所思、所想放大了,做了更加浪漫化的一些艺术处理。”徐展雄说,“传记片的表现方式不能流于俗套,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应该有突破,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这类影片的新意,因此我们就选择了多视角、多线索配合时间线的方式来讲述李大钊的一生”。
在寒冷的冬天拍摄夏天的戏份,在温暖的春天拍摄鹅毛大雪的场景……徐展雄坦言,《革命者》的拍摄遇到了许多问题,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一直在鼓舞他们迎难而上。
2 真实质朴,挖掘蕴藏在平凡中的生命力
2020年春天,《我们的新时代》立项时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项目出品人傅斌星与团队的采风计划不得不放慢脚步。原本面对面的创作会,变成了这样的场景:每个单元的导演、编剧、制片人等主创人员抱着手机在各自家里,讨论着故事架构、演员选择、拍摄方案。
《我们的新时代》是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以真实人物原型为基础,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同地区、不同岗位青年党员的奋斗故事。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失真,在疫情影响下,剧情推进艰难,人物的挖掘更难。“不能出门,大家就通过电话、视频采访,策划团队和编剧、导演们的朋友圈都被搜刮了个遍,甚至还有人动用了许久未联系的中学同学的关系,来充实文本中的真实故事。”傅斌星说。
《我们的新时代》是国家广电总局规划的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剧目之一,项目启动之初,傅斌星就在思考,如何拍出有新意的党员故事?傅斌星在充分的调研后确定了三个坐标——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二是基层党员这个宏大史诗中具体而有生命力的目标群体,三是青年的精神这一表现对象。傅斌星带领的创作团队,大部分是80后、90后。作为一个80后,傅斌星说:“当下的青年都非常爱国,他们对祖国的感情远比长辈们想象得深厚。”
傅斌星所在的华策影视,也是《觉醒年代》的出品方之一,之前也投拍过不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傅斌星说:“在建党百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很多影视人都想通过创作,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我们的新时代》拍摄中,傅斌星和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腾飞》单元为真实展现试验场景,剧组耗费1个多月的时间搭建了一个与真机同比例的飞机模型;《幸福的处方》原本是定在新疆拍摄,后来受疫情影响,傅斌星带着主创团队转战贵州,寻找新的典型人物,重新进行剧本的创作,才有了现在的这部完整的作品。傅斌星感慨:“拍摄完《我们的新时代》,我自己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3 潜心创作,让每个场景有根可依
这些天,建党百年主题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正在热播,而参与作品创作的青年编剧胡雅婷,已全身心投入另一部冬奥题材影视项目《冰雪之名》的筹备工作。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中三个篇章的编剧,胡雅婷对耗时半年的创作经历如数家珍。她感慨道:“理想征程的每一段,都历经不易。”在刚接触《理想照耀中国》项目时,胡雅婷的第一感受就是作品的“新锐”。她说:“我们翻开人名录,竟有大半名字不认识。更具挑战的是,总编剧梁振华老师告诉我们,此次创作我们需要另辟蹊径——用2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这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可参照。”
在这部电视剧中,胡雅婷创作的三个篇章分别是——以革命烈士陈毅安为原型的《第五十五封信》,以故宫修复师王有亮、高飞为原型的《下一个一百年》,以中国首批航天员大队的备份航天员们为原型的《望星空》。如何让这些人物的精神感动当下的年轻人?胡雅婷思考许久后找准了创作方向——“出新意、崇真实、存情怀、忠理想”。
《望星空》篇章讲述的是航天员群体的故事,载人航天工程的专业性、严肃性不容创作者有半点马虎。创作者们找航天领域的专家请教,努力撰写贴近真实的故事;深入酒泉搭建拍摄的场景,把前期积累的素材融于创作中,力求每一个场景都脚踩大地、有根可依。
主旋律作品创作对年轻人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在胡雅婷看来:“播出后,如果能有观众因为看过这几个篇章而记住他们,去了解他们后面的群体、他们的精神,作为创作者,已与有荣焉。”在她看来,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参与到《理想照耀中国》的创作,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会是她一生不忘的荣耀。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期内容支持:牛梦笛 采编团队:彭景晖、龚亮、李丹阳、安胜蓝、李睿宸、杨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