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

    最好的“陪诊”是优化就医流程

    作者:罗志华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9日 11版)

        【新闻随笔】

        不久前,26岁女孩当医院陪诊员的新闻,让这个职业进入公众视野。近日,一些职业陪诊员分享自己的陪诊经历,再次使这个话题升温。据介绍,陪诊员服务对象有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愿麻烦熟人的年轻人、丈夫无法请假陪同的孕妇以及不认识路的异地患者等。

        在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的当前,陪诊员的出现不足为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一体多病”、看病要跑多个科室,对网上挂号、手机支付不熟悉等情况催生了陪诊员这个职业。客观说,它的产生顺应了市场需求,有利于帮助患者就医。

        但也要看到,该职业的兴起与医院布局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医院越建越大,布局日益复杂,导致就诊、检查、拿结果、取药、缴费等多在相距较远的地方进行。这样的流程往往在门诊有一套规范,在住院部又是另一套要求,患者极易搞混。有陪诊员坦言,自己做陪诊3个月,才摸清医院布局,知道怎么操作可以节省时间,知道不同的检查与治疗在哪里做。

        除了布局不合理,医护服务不够贴心周到也是重要原因。比如,诊疗与检查的连接不紧密,导致当天看不完病、次日复诊换了医生的情况比较普遍。医疗设备是冰冷的,更为冰冷的是患者独自面对病痛却无人安慰,在这种情况下看病受阻将加剧患者的低落情绪。虽然热心医生很多,但毕竟医生无法在诊疗之后持续给予每一个患者以情感支撑。买来的陪伴虽然欠缺温情,但至少让患者有倾诉的对象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与其事后弥补,不如事前减少不必要的陪诊需求。最好的“陪诊”,是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让绝大多数患者不必陪诊也能轻松就医,再通过导医和志愿服务等途径满足个别、特殊需求。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化陪诊只作为补充,且主要针对行动不便者,这才是对待陪诊需求的正确做法。

        便于患者就医的医院布局才最科学,失去了这个前提,再好的规划都不算合理;医院分科细无可非议,但保留老年医疗科等综合科室,方能确保分合有度;医疗信息化本该大力提倡,但也要避免“数字鸿沟”。在门诊排班、预约看病等方面,要做到宁可医务人员不便,也要确保患者方便。“以患者为中心”应落实到医院建设与管理的每个细节,落实到就医的方方面面。

        此外,陪诊员这个职业有存在的价值,但也应正视所面临的风险。要看到,陪诊员若有获得紧缺号源的能力,或者有带领患者“走后门”的本事,就容易获得青睐。假如不为这个职业设置准入门槛,不强化陪诊过程的规范,难免会有陪诊员通过非正当手段来提升自身竞争力,甚至过去的号贩子、医托等,也可能换上陪诊员的马甲,利用自身优势获取不当利益。新兴职业需要尽快出台规范,对那些可能影响医疗秩序的陪诊员,更当如此。

        (作者:罗志华,系一线医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