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加强互动体验 传承红色基因

    淮海战役纪念馆改陈开展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戴茜茜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14版)

        本报讯(记者苏雁 通讯员戴茜茜)6月25日,“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在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正式开展。淮海战役纪念馆于2020年9月1日闭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纪念馆新征集257件文物资料、700余位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资料、135张历史照片、361件(套)文物藏品。

        淮海战役纪念馆编研陈列处处长张成君介绍,改陈后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展陈面积达120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为1900米,共展出珍贵文物2000余件、照片1000余张。展览通过“两种前途 命运决战”“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革命英雄 永垂不朽”四部分阐述永放光芒的淮海战役革命精神,鲜明地揭示淮海战役胜利的深刻原因和历史意义。

        让文物“活”起来,史实资料更具温度。在馆藏的文物中,有两枚珍贵的弹片,是大将粟裕的家人为本次展览特意送来的藏品。这些弹片残留在粟裕大将头部长达54年,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粟裕大将头疼得七天七夜无法入睡,他强忍剧痛,在担架上完成了指挥作战。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他去世后,骨灰中出现了三枚弹片,纪念馆里展览的就是其中的两枚。

        历史与时代相碰撞,科技与教育相融合,让观众身临其境,再次重温了淮海战役那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支前民工唐和恩的小竹竿,挑起的是前线作战将士们的物资,饱含了支前人民对战士的深情厚谊。在“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板块中,珍藏着这一根朴实无华却又意义非凡的小竹竿。在原有展览的基础上,本次展出增设幕布,把小竹竿上密密麻麻刻着的地名投射在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唐和恩途经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总计2500公里的路程。这根小小的竹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生动见证。

        展览中的一个个数字,像一块块拼图,串联起观众脑海里淮海战役那感人的瞬间。在第三个板块的展览中,有一处排列有致的红色墙壁,上面设计成了多个明信片箱,每一个明信片箱上写着“73封”“14人”“100针”等不同数字。“14人”明信片讲的是在宿县战斗中,中野3纵9旅25团3营8连全体指战员攻克西门,最后仅剩14名勇士登上城头的故事;“100针”讲的是做军鞋运动中,济宁市黄经街418户中有300余人参加了做军鞋,在1948年年底至1949年年初保质保量完成了1300双军鞋的制作任务,并达到了鞋底每寸100针的质量标准。

        展览还设置了14处场景,4个沉浸式展项和24段视频,采用声光影像技术、场景式布局、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展示手段,让观众更好地读懂历史。华北野战军第9纵队27师79团追击黄百韬兵团途中,被宽十余米的河流挡住去路,为迅速渡河,10名勇士跳入4摄氏度的河水,用身体做桥墩,架起一座“人桥”,使攻击部队500余人及时冲上对岸,全歼守敌。展厅的“十人桥”互动体验区模拟当年的“十人桥”搭建木架,通过低温恒温模拟装置,参观者将木架抬起时,便可以体会到4摄氏度的脚部水温以及手臂所承受的重量。

        淮海战役纪念馆在设置四大板块的基础上,还在不同板块的展厅中设置了相应的专题展览。例如在“革命英雄 永垂不朽”板块的展厅中,分设“烈士家书”“烈士生前合影”“当我遇见你”等专题展览,通过展示烈士写给家人的书信、烈士与家人的合影以及为烈士建立生平档案等形式,纪念为革命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民英雄们。

        “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徐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铁根表示,要从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中厚植为民情怀,用创造生活告慰英烈。锚定“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共建共享幸福徐州“大家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