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寄语香港青少年:

    不断创新逐梦 点亮熠熠星光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13版)

        【时代精神耀香江】

        6月22日至26日,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访问香港。其间,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来到德兰中学,受到“明星般礼遇”。同学们为张熇设计了专属明信片,请她签名,围着张熇请教问题。

        “非常欢迎你们加入航天事业,在不同岗位上发挥所长、服务国家。”张熇寄语香港青少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勇敢追梦,成为点亮国家航天事业道路上的熠熠星光。

    “嫦娥女神”进校园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6月25日,航天科技专家及青年代表分赴香港6所中学作报告。作为赴港参访的6位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代表中的一员,张熇是代表团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她的一场题为《筑梦月球舒广袖》的报告受到在德兰中学聆听讲座同学的热烈欢迎。

        一进入学校,张熇就受到手持国旗的德兰中学学生的热烈欢迎。在学校设计的深空背景的签名板前,同学们拿着自己设计的卡片围在张熇身边向她请教各种问题。张熇则与同学们分享了探月工程背后的故事。

        张熇认为,在航天事业上,女性和男性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你喜欢航天事业,喜欢有点冒险的、有挑战的事就去干。”张熇说,“可能照顾家庭、陪伴家人的时间会相对少一些,但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家里人对我也非常支持。”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演讲之前张熇特意对报告进行适合中学生的改动,对专业名词进行通俗解释。

        演讲一开始,张熇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航天的三大领域:第一个领域是应用卫星,包括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第二大领域是载人航天,包括神舟飞船、刚刚有宇航员进入的空间站,第三大领域就是深空探测,包括月球、火星探测等。

        谈起报告的细节,张熇为同学们作出了具体介绍,“‘望舒’这个名字来自中国神话故事中为月亮女神驾车的一个神话人物。”

        张熇表示,航天人在硬核的科学外壳下也拥有浪漫情怀。比如航天人在广袤的沙漠上建起了一个“望舒村”,航天人用“沙漠英雄树”胡杨木刻下一串数字:384401,做成一个“指示牌”,这个数字也代表着地球飞向月球有384401公里的距离。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讲座中,张熇还给学生推荐了俄国作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普作品,“同学们如果喜欢看科普作品,他有一些科普作品写得非常好。”

    中国创造探月技术多个第一

        张熇在演讲中告诉大家,工作25年来,自己绝大部分时间工作在第一线,并参与了嫦娥一号方案研究、三步走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探测月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本能,人类就是不断探索、扩展认知环境,才能走到今天。”张熇说,“航天就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中国的探月工程坚持‘绕落回’三步走,技术上不断进步,探测成果不断深化。”张熇表示,探月工程20多年来始终聚焦月球探测的前沿技术,创造了月球探测技术的多个第一,“形成了中国深空探测技术由空白、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新鲜经验,也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与跨越,提供了新鲜样本。”

        据张熇介绍,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探索月背,意义重大:“月球背面分布着大量高地,高地上遍布着大量撞击坑和环形山。同时,月球背面南部分布着著名的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是太阳系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张熇表示,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期望航天精神给香港学子未来生活带来启发

        在讲座中,张熇和同学们分享了她和团队在遇到挫折时的特殊经历:在进行发动机试验时团队曾经遭遇失败,每个人都感到非常沮丧,但所有人都没有放弃。此后两周,团队坚持在室外低温环境下作业,最终取得成功。

        在德兰中学现场聆听张熇讲座的学生林子艺是一个航天迷,此前对张熇有所了解,在得知张熇前往德兰中学演讲后就主动报名参加。林子艺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在讲座前几晚还专门练习,希望能够与专家顺利交流,“至少能听得懂自己提问的问题”。

        “能得到张熇老师的详细解答及亲笔签名我非常开心。”林子艺说,“自己感到非常荣幸,更会好好珍藏签名,和同学分享讲座活动内容。”

        “航天人不会放弃,而是攻坚克难。”张熇勉励现场同学,自己在二十几年的工作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只要努力,无论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油麻地天主教小学(海泓道)六年级学生梅诺晴说:“今天这个讲座我觉得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觉得张熇老师给中国航天带来了很大的贡献。我觉得中国航天非常厉害,让我有了也想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为中国航天作贡献。”

        “深空探测充满未知,也充满挑战,我非常喜欢。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中国的宇航员也会登上月球。”张熇表示,航天人探索空间的目标就是要探索未知,而航天精神已融入航天人的血脉,“期望这样的航天精神能够给香港学子未来的生活带来启发。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立鸿鹄之志,展鲲鹏之翼。”

        (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