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我的岗位在一线”……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砥砺奋进、奋勇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发展道路,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6月23日,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交通运输领域党员代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只要出行能便利,多么辛苦都值得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人民群众几乎每一天都在享受着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的便利,这背后离不开交通人的默默奉献。
数据显示,北京地铁有全世界规模最大和最繁忙的轨道交通线网,每天开行1万多列旅客列车,年客运量近39亿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1300多万人次。
作为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总长,陈文已经在北京地铁工作了32个年头。“去年疫情初期,列车的满载率不能超过50%。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和团队一个月没回过家,经常工作到深夜。”陈文表示,如今,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北京地铁间隔越来越短、舒适度越来越高,未来北京地铁也会继续完成各项运输保障任务,向祖国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和陈文一样,青海省公路局海东公路总段养护中心副主任贺生兰在岗位上也奋斗了超过30年。她介绍,公路养护多数为野外作业,除了日常的清扫路面、疏通涵洞、清理边沟外,还有随时准备抢修保通的工作任务。青海海拔高、自然条件差,但养路工人依然常年坚守在一线养护工作中,为人民提供安全、畅通的出行条件。
“2015年7月的一个下午,省道213策磨线上由于强暴雨导致两个涵洞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必须人工清理。我作为工区长,作为党员,第一时间忍受着涵洞的臭味和随时可能吸入口鼻的泥浆,和大伙一起疏通了涵洞。”贺生兰回忆说,清理结束已是午夜,队员们都冻得瑟瑟发抖,但大家觉得只要能为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多么辛苦都值得。
面对艰巨任务,他们冲锋在前
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坚实保障。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是从事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集成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专家。据介绍,“连钢创新团队”目前有核心成员26人,平均年龄34岁,正是这个小团队,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建成目前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码头。
“港口是船舶装卸作业的区域节点,以往都是人工进行船舶货物装卸,这种作业存在劳动强度大、现场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恶劣的问题。”张连钢表示,自动化码头把整个港口的装卸作业全部实现无人化,从船舶装卸作业到货物堆码以及社会车辆取送货物,整个作业过程都实现了无人化。跟传统人工码头比,作业效率提高了30%。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拼搏奋斗精神全部展现出来。“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们没有节假日,前后累计召开了3000多个技术分析会,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八到十年的开发建设任务。”张连钢说。
不同岗位诠释相同初心
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答案。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海事局是干什么的,其实海事就像是‘水上交警’,我们的职责是让船舶航行更安全,让海洋环境更清洁。”上海浦东海事局副局长陈维表示,大家“海淘”买的服装、家具,很多都装在集装箱里,通过船舶漂洋过海到达全国各地。然而有些货主会铤而走险,把打火机、烟花爆竹等危险品瞒报成普通货物,海事局的工作就是要从这些茫茫箱海中找出危险源。
2005年4月29日,陈维锁定了第一个目标箱,成功查处了首起谎报瞒报危险品的违法行为,实现了直属海事系统开箱查验零的突破。今年4月29日,开箱查验作为海事监管措施被写进新修订的《海上交通安全法》。“16年前的一次探索以及16年来的基层实践,最终化成了海上交通安全法的一个条款,我非常自豪。”陈维说。
来自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的高级轮机长裴继文同样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常年在海上值班待命,能够救助遇险群众,这就是我最有成就感、最自豪的事。”裴继文说,救捞系统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把支部建在船上。30年来,裴继文所在团队秉持“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战斗在海上救助最前线。近10年来,先后参与了50多项重大救助任务,救助遇险人员200余人。(本报记者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