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

    美丽中国 你我同行

    作者: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2日 07版)

        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春夏秋冬普达措国家公园供图

        2020年7月21日,游客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石梯子乡的天山花海景区赏花拍照。陶维明摄/光明图片

        2019年12月7日,到河南三门峡黄河湿地过冬的天鹅。 丁幼华摄/光明图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湿地风光 李晓南摄/光明图片

        2020年8月,在广西北海举行的马拉松公益海滩跑拾活动上,志愿者们在海滩捡拾垃圾。钟云明摄/光明图片

        雪山、河流、草地、羊群……2019年8月,西藏阿里地区,当地牧民在盐湖边放羊,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范艳民摄/光明图片

        为使腾格里沙漠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坚持治沙防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建设,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现在的17.91%,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图为当地群众在栽种用于固沙的苗木。冉士明摄/光明图片

        2021年3月20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延庆野鸭湖放飞康复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从灰霾肆虐到畅快呼吸,从水体污浊到水质清甜,从土壤“生病”到“健康”修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和自信,阔步走上千年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回顾生态变迁,亲触瑰丽山川,环境改善给人们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透过文字和镜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迎面走来,一幅幅似曾相识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陈在眼前:

        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过藏民吐旦旦巴的家乡,持续多年的退牧还草、以草定畜和控制矿产开发,让这片高原之地生机重现。回到家乡的吐旦旦巴全职做起生态保护工作,而他每天接待的三江源游客,只要车里有空间,都愿意无偿从高原带走一袋垃圾。

        北京石景山脚下首钢园区冬奥训练馆,制冰师刘博强和同事负责为冰场做修复。他曾在火花四溅的首钢当了十几年钢铁工人,随着停产、搬迁、转型,轰鸣声消失,刘博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岗位上,在蓝天白云下,他渐渐理解了百年钢厂蜕变的意义。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01号界碑处,当地村民王少宽跟随保护区管护局的工作人员检查固定在树上的红外相机。界碑旁是象道,向里走几十米是大象摄取矿物质的硝塘。20世纪90年代,王少宽的父辈响应政策号召,从世代居住的莲花塘村搬迁出来,将原来的村寨退还保护区,留给亚洲象。

        …………

        就这样,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人的新生交织在一起,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幕,这是时代之幸、人民之幸!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每一寸山河都有独特的风景,留住这份美丽,需要你我同行!

        (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