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0日 星期日

    兰州大学:在学思践悟中铸魂育人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法伊莎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0日 04版)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蔡文成在镜头前深情讲述。这是一场始于5月、每两天推出一期、贯穿全年的兰州大学“百名书记讲党史”网络视频主题接力活动。100个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精神、重要先进人物,在学校党委书记、学院党委书记、教工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倾情讲述中徐徐展开,在兰州大学校园全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兰州大学广泛动员、上下联动,建好平台、创优氛围,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通过专题学习、主题活动、思政公开课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师生中走深走实。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穿越时空的南梁精神》专题党课中讲道:“南梁革命先辈在捉襟见肘的艰难岁月兴办起列宁小学,开启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我作为一名教师,了解这段历史后敬意油然而生。”

        南梁革命纪念馆、会宁红色教育基地、八步沙林场植树绿化点……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兰州大学各党支部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在甘肃各地红色景点开展现场教学,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生动教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走出去”,还积极“请进来”,组织开展“革命纪念馆里的红色基因进校园”主题活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负责人纷纷走进校园,为兰大学子讲述革命故事。

        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廖钰铨听讲后说:“我们青年一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定要传承发扬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校史也是重要的学习素材。“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诞生于抗战初期的兰州大学校歌,铭刻着兰大人的红色基因。陈仙洲、程万里、魏郁、焦洁如、陈敬宇、李承安、杨怀仁……以兰州大学七烈士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在青年师生的回溯、挖掘、展现中变得更加清晰感人。

    推进“四史”学习常态化

        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在兰州大学开展党史专题宣讲时,对青年师生提出期望:将“四史”学习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党史中所蕴含的“思想火炬”传递下去。

        连日来,兰州大学校领导分别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社会学院等调研党史学习教育情况,并为师生讲专题党课,进一步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重点、科学方法和目标要求。

        兰州大学40个中层党组织、588个党支部分别以形式多样的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作用,开设《中共党史》等“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教育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放“四史”学习大学生读本,固定将每周四下午设定为“第二课堂”学习实践时间,推进“四史”学习常态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汲取奋进力量,永攀科研高峰

        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何更好地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要从党的百年艰辛奋斗历程中汲取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和智慧,团结带领广大师生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代‘长征路’。”

        “疫情大考中每个人都了不起,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我们在新阶段、新征程中的前进动力。”2021年春季开学伊始,兰州大学校领导与兰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护人员、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抗疫思政大课”,向青年学子传递精神力量。

        这是兰州大学对“校领导为思政课教师做助教”行动的延续和深化,以期通过同备课、同研课、同讲课、集体听课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同时,兰州大学启动“学党史 悟思想 铸师魂”师德专题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在学思践悟中做“四有”好老师。

        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又和教授是一名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兰州大学超导力学团队的带头人。“只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并有能力去突破与推进,我们也可以干得很好。”周又和在与力学教工党支部党员交流时说。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围绕中国科技重大需求攻关,潜心研究,为解决相应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法伊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