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

    绿色循环包装能节省多少资源

    ——以“江浙沪包邮区”为例算笔“环保节约账”

    作者:杜欢政 宋广翰 樊亚男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7日 08版)

        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浙沪包邮区”,因经济基础较好、市场空间较大,快递业务的规模也十分可观,占全国总量的很大比例。除本地区消费外,更有大量快递每天从这里发往全国,是我国典型的商品集散地。2018年,江浙沪快递总量达221.36亿件,为全国总量的三成左右。

        在“江浙沪包邮区”,一年会消耗多少快递包装材料?笔者以动态“物质流分析”为研究方法,构建了循环包装资源节约潜力评估体系,通过对快递包装材料的“源、流、量”进行估算,对该地区塑料循环包装资源消耗量进行了总体测算。结果显示,“江浙沪包邮区”2018年的塑料类包装消耗总量达26.74万吨,其中一次性塑料袋消耗量最多,达23.39万吨,接下来依次是一次性编织袋2.39万吨,珠光袋4836.23吨,泡沫箱4818.62吨。按地域分析,义乌所在的金华市消耗量最高,为7.15万吨;上海市位列其次,为3.79万吨;杭州市排在第三位,为3.21万吨。苏州市和温州市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消耗量分别为2.09万吨和1.31万吨。

        采用绿色包装,节约潜力有多大?

        我们假设:在消费端用循环编织袋替代一次性编织袋,用循环塑料袋替代一次性塑料袋和珠光袋,用冷链循环箱替代泡沫塑料箱。假设冷链循环箱平均循环120次/个,循环塑料袋/编织袋平均循环40次/个。替代的情景分为4种:25%的快递采用循环包装;50%采用循环包装;75%采用循环包装;全部采用循环包装。

    “同城模式”节约潜力

        观察“江浙沪包邮区”2018年的同城快递业务规模,浙江省业务量最大,为17.13亿件,上海市次之,为9.69亿件,江苏省最少,为6.69亿件。不改变任何包装材料的情景下,江浙沪地区同城快递业务将消耗包装材料4.92万吨,其中一次性塑料袋3.86万吨,一次性编织袋0.39万吨,珠光袋0.59吨,泡沫箱0.07吨。在替代率25%的情景下,全年可节约传统塑料袋、传统编织袋、传统珠光袋和一次性泡沫箱共1.17万吨。在替代率50%时,上述四类包装物节约量2.35万吨。替代率75%时,节约量为3.52万吨。如果替代率达100%,则总节约量可达4.69万吨,这是“江浙沪包邮区”同城包装资源节约潜力的最大数值,比2018年上海市一次性快递包装塑料消耗量(3.79万吨)还要高出0.9万吨。

    “同省模式”节约潜力

        不改变任何包装材料的情景下,江浙沪地区同省(包括同城)快递业务将消耗包装材料6.21万吨;在替代率25%的情况下,全年可节约传统塑料袋、传统编织袋、传统珠光袋和一次性泡沫箱共1.48万吨。在替代率50%时,上述四类包装物节约量为2.96万吨。替代率75%时,节约量为4.37万吨。如果替代率达100%,则上述四类包装物的节约量可达5.93万吨。这一数值比2018年杭州市和苏州市一次性快递包装塑料消耗量之和(5.30万吨)还要高出0.63万吨。对比发现,同城和同省之间数据量差距并不明显。

    “同地区模式”节约潜力

        “江浙沪包邮区”快递包装替代情景,包括同市、同省以及整个地区之间这三个层面的循环。不改变任何包装材料的情景下,江浙沪地区内部快递业务将消耗包装材料10.84万吨。在替代率25%的情况下,全年可节约传统塑料袋、传统编织袋、传统珠光袋和一次性泡沫箱共2.59万吨。在替代率50%时,上述四类包装物节约量为5.17万吨。替代率75%时,节约量为7.69万吨。如果替代率达100%,则上述四类包装物的节约量最多可达10.35万吨。这一数值接近2019年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和温州市的快递塑料包装废弃物消耗总量之和(10.4万吨)。通过分析可见,如果“江浙沪包邮区”的快递包装能够全部使用循环编织袋替代一次性编织袋、循环塑料袋替代一次性塑料袋和珠光袋、冷链循环箱替代泡沫塑料箱,则可替代8.50万吨传统塑料袋、0.87万吨传统编织袋、1.31万吨传统珠光袋和0.16万吨一次性泡沫箱,减塑总量为10.35万吨,约为2018年“江浙沪包邮区”快递塑料包装消耗量的40%。这足以证明:全面应用循环快递包装的资源节约潜力十分巨大。

        (作者:杜欢政,系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宋广翰、樊亚男均系同济大学博士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