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辉煌印记·哲学社会科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6日 星期三

    阐释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 中国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6日 07版)

        2020年8月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是一部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图为2020年11月18日该书出版报告会现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供图

        创办于1951年5月的《文史哲》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的首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我国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图为《文史哲》杂志及其获奖证书。《文史哲》编辑部供图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设于2010年,是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创新的有效尝试。图为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供图

        “一带一路”媒体与智库交流活动2019年5月在南京举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的主流媒体代表和智库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陈建摄/光明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发展经验作出权威的学术和理论阐释,为世界提供了一份可参考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图为2019年4月9日该书出版座谈会现场。朱高磊摄/光明图片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脚底板做学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图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右)在做调研访谈。谢林轩摄/光明图片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图为文保工作者在修复云冈石窟的壁画。新华社发

        “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工程。近年来,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纂的《儒藏》“精华编”陆续面世。胡士颖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科学宣传普及活动,以提升公众的社会科学素养。图为今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上,一读者在阅读。田成摄/光明图片

        哲学社会科学有多高远?作为一种关乎灵魂的精神事业,它彪炳于历史星空,闪耀于文明宇宙,标定着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有多切近?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具体而精微,解析社会演进规律、指引国家发展道路,也赋予生活以理想、信念和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古老中国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在一次次社会跃进、文明变迁中不断完善自身,留下了浩若烟海的文化财富,书写出一幅丰沃壮阔的精神长卷,也建构起一座奇珍闪烁的哲学社会科学素材宝库。

        而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伴随,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而开启,在与中国具体国情和发展实践的结合中被成就。

        对于百年之前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而言,找到马克思主义,才擦亮了洞察世事的眼,得以看清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才坚定了改造世界的心,以实现人民解放和维护人民利益为不变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

        旗帜指引方向,信念照耀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国学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辨析汲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滋养,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今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应有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日渐凸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一支根植中国大地、心怀民族未来、勇担时代使命的人才队伍蔚然成林。

        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定会昂然前行,更好地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这片吸吮着民族文化养分、聚合了14亿人民磅礴之力的土地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当矢志图强,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