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中国互联网医院建设如何走得更远

    作者:陈秋霖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02版)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健康界联合发布的一份最新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累计超过1000家,大部分由公立医院自建和运营。尤其是在疫情的催化下,互联网医院发展加速趋势明显。不过,报告也指出,其中近9成的互联网医院未能有效运营,不少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还有不少入不敷出。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植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互联网与医疗健康融合发展不可避免。我国适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包括互联网医院在内的互联网医疗,以满足人们在信息革命时代的新需要。此外,医疗是直接关系公众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必然要求全行业监管、全流程监管、综合协同监管。这是医疗卫生监管的基本原则,也自然是互联网医院监管的基本原则。也由此,中国互联网医院建设要求必须依托实体医院,如此方能在尚未建立新的监管体系前,有效实现全程监管、责任倒追。

        中国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发展,正是尊重并顺应了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及医疗领域监管规律的结果。不过客观地说,相较于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领域,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还不多。不过,这个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也还在探索中,互联网医疗政策环境也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平台经济大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方面的探索可以说走在前列,政策也更具包容性。

        无论是直接建设互联网医院,还是技术服务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建设都离不开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也需要遵循医疗规律。一是要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标准规范的产品体系尚未建立,因而真正能够执行的并不多。二是顺应医改方向,防止线下存在的问题线上化。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发展互联网医院应成为深化医改的助推器,而非绕开医改的避风港。比如,药品销售是目前不少互联网医院的重要业务和盈利点,必须避免带金销售、处方药补方、过度用药等线下药品销售存在的问题线上化,否则有损互联网医疗发展环境。此外,医药企业开办互联网医院和医药分开的改革方向是否有冲突,也应引起关注。三是要充分认识医疗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医疗卫生事业要坚持公益性,互联网医疗同样要坚持。

        值得指出的是,互联网医院并不是简单地把医疗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对包括医生和患者在内的用户行为的改变。从国内外实践看,医疗和就诊行为的改变,涉及专业、伦理、文化习惯等多种因素,并非易事。医生的互联网服务能力和患者的使用习惯均需要培训和培育。将分散的资源汇集到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并通过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这是平台经济的重要机制,现在还鲜有实体机构自建平台互联网转型成功的先例。公立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要避免重复建设导致公共资源浪费,这也是倒逼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一次重要机遇。

        互联网医院是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唯有在实践中持续创新。具体来说,一是持续模式创新。互联网医院除将线下医疗服务线上化,还可以延伸医疗服务,让原来开展不足的诊前诊后服务更好实现,同时还可以增加医患沟通的渠道和延续性,推动医患长期互信建设。我们不仅要更全面认识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调动医院及医生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二是持续制度创新。新生事物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具有或大或小的“颠覆性”,也难免带来一些风险。我们既要勇于探索,推动关键性政策实现突破,如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等特定区域,对一些风险相对较低、国外已有探索实践的特定专科开展首诊试点。此外还要加强规范管理,推动政府监管创新,如更好利用大数据开展数字治理,更好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等。相信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将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

        (作者:陈秋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