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0日 星期四

    中国一重:把创新主动权握在手中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0日 04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中国一重携智能导钻、智能冶金装备控制监视系统、智能冶金装备远程运维系统等亮相装备展区,展示了企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改革与实践成果。

        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第一重地,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一重深耕实体经济,致力科技创新,做强装备产业,创造了数百项第一,开发研制新产品421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75项,提供了500多万吨重大装备,不仅解决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有无问题,打破了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而且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目前,中国一重已发展成为中国核岛装备的领导者、国际先进的核岛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国际领导者、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设计开发和制造及服务供应商。

        近年来,中国一重把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围绕打造“第一重地”完善市场化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握在手中。近5年来,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同比增长32.9%,2020年同比增长76.5%,通过进口替代为国家能源、石化、冶金等行业节省资金超过1000亿元,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28项,7项“卡脖子”技术已完成3项攻关任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为激活企业创新动能,中国一重积极改革创新体系,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与清华大学、哈工大等合作开发“超大型压机”颠覆性技术,积极推动建立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实验室等,全力以赴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和国家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重内部精准立项,推行课题负责人竞聘制、项目负责人承包制。“过去选拔人才看职位、重职称,而今一重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建立‘4451’全员全方位创新机制,强化集团、子企业、子公司、制造厂四级联动创新,发挥大国英才、大国工匠、首席技术专家、首席技能大师四类人才作用,搭建劳模、党员、青年、党外人士、技能大师五室创新工作(活动)室,全面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一重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张振戎告诉记者,如今一重产学研创新体系凝聚创新人才3000余人,完成基层创新课题620项,累计创效近7亿元,攻克了核电等26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37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动能被极大激发出来。

        持续创新离不开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国一重构建了面向市场的科研奖励分配机制。完善奖励、分红、股权等不同形式的奖励分配机制,明确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并成功投产后,连续3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5%,试点开展技术、研发人员项目分红制,探索推进研发设计单位股份制改制,实行科技型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等,推动创新全面发力、破局闯关。

        今年以来,一重顺利实现了“首季满堂红”既定目标,截至4月末,集团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8.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9%,各项指标全线飘红。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实施,一重将深化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细化为8个方面重点任务、40项实施路径、85条具体措施,进行挂表督战,形成多个年度、多位一体、多级联动“挂表督战”机制,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面对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历史任务,中国一重以解放思想破题、以搞活机制立题、以创新发展解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树立了一面以机制创新激活内在动力的改革旗帜。

        (本报记者 温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