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进,描绘出蓬勃景象;天山南北,好一片锦绣风光。
从南疆集中连片的整体贫困,到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阵阵驼铃,到奔驰在欧亚大陆间“钢铁驼队”的声声汽笛;从“沙进人退”的痛苦无奈,到筑起沙漠边“绿色城墙”的豪迈气概;从人烟稀少的残破老城,到游人如织的旅游名胜……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人民消除了历史性的绝对贫困,新疆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各族人民空前团结。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疆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星星之火”初燃新疆大地
在乌鲁木齐市明德路,有一个民国时期建成的小院,院里树木葱郁,光影摇曳,一座雕像矗立在院子中央,一位中年男子身着西服,左手叉腰,眼睛坚毅地看着前方——这是毛泽民烈士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1938年的新疆大地,经济政策不善导致财政捉襟见肘,民众也不堪重负。新疆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当时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只有靠不停印钞来维持局面。货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新疆的公务人员要用马车拉每个月的工资,糟糕的财政政策使得新疆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共产党人在盛世才的邀请下,留在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就是“红色管家”毛泽民。受党中央派遣,毛泽民化名周彬,与陈潭秋等同志到新疆做统战工作,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厅长等职。毛泽民来到新疆考察调研后敏锐地察觉到,新疆的财政有两条道路:第一条是有求必应,日夜开动印钞机,无限制开支,这是一条死路;第二条是紧缩开支,节约使用经费,根据量入为出、重点使用的原则,恰当地发挥财政的力量,这是一条活路。
他以极大的革命热忱和丰富的理财经验,全面整顿新疆财政金融工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开源节流,保证支出,量入为出,争取收支平衡”是毛泽民大刀阔斧整顿新疆财政的工作方针。
毛泽民通过整顿税务、培养税源、堵塞偷漏、财税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让改革后的新币币值稳定,彻底结束了币制混乱的局面,使新疆财政状况焕然一新,1938年的税收比1937年增加了190%。到1939年底,新的商业银行运行一年,银行存款额就猛增20倍,有效促进了货币流通,受到了新疆各族民众的欢迎,扭转了新疆财政困局。
1942年,风云突变。军阀盛世才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毛泽民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盛世才逮捕。在狱中,敌人对毛泽民等软硬兼施,严刑审讯,毛泽民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坚定回答:“决不脱离党,共产党员有他的气节。”1943年,毛泽民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在新疆,不仅有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国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奔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各民族同胞家国意识、爱国热情空前高涨。1939年8月,新疆用全部捐款购买了10架战斗机献给国家,命名为“新疆号”。
1937年至1940年,西路军总支队遵照党中央“严守纪律,安心学习”的指示,在新疆有计划地进行了军事、文化、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系统学习了炮兵、无线电、装甲车、汽车、航空等方面现代化军事技术,为我军培养了一批特种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我军多兵种的基石。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挑选了67人学汽车,87人学大炮,50人学装甲车,34人学无线电,13人学医,43人学航空,20多人派往苏联学习情报工作。党代表陈云、邓发、陈潭秋先后讲授政治时事和马列主义理论,对总支队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
西路军总支队在新疆开展现代化军事技术学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出了第一批航空兵、装甲兵、炮兵人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润疆”的喀什实践
5月的喀什,已经嗅到了初夏的味道。随着气温的回升,天南海北的游客不断涌来。2021年1月至4月,喀什地区接待国内游客328.79万人次,同比增长69.4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48亿元,同比增长22.10%,人均消费714.13元。
喀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岁月的洗礼让老城破旧不堪。在启动改造之前,老城居民没有上下水,生活十分不便。遇到下雨等天气,老城街道积水就像小溪一样,无法下足。2010年,喀什地区启动喀什古城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治理后的喀什古城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风貌,老城庭院式的古朴民居,土色的磨砂砖墙和明快的绿色蓝色墙体,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元素,旅游成为带动喀什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改造后的喀什古城也成了喀什旅游宣传的名片和各民族深入交往的平台。2019年11月,来自河南的张嘉意和王玮来到喀什旅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居让两位游客流连忘返。“当时看到这个民居在招租,我俩就决定租下来开民宿。”王玮说。古城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了相处的契机,游客在古城里时常受到古城居民热情邀请,坐下来品尝维吾尔族特有的美食;从外地来到古城创业的老板也会麻利地将已经成熟的黑紫色桑葚从树上摘下来,递给树下望眼欲穿的维吾尔族小学生。夕阳还未落下,喀什古城里夜市就已经喧闹起来,烤包子、烤肉、面肺子、凉粉、石榴汁应有尽有,夜市空气中的烧烤香味引得游人驻足,种种温馨景象,都在打动着游客,吸引他们留在喀什古城生活。
古城改造也为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载体。古城中随处可见土陶烧制、铜雕技艺、木制品制作、乐器制作、花帽制作……老手艺人在这里展示着世代传承下来的“绝活”,既能通过技艺致富,又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喀什古城是喀什旅游文化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喀什深挖自身旅游资源,打造了香妃园、“稻香泉”村、泽普县金胡杨景区等多项景点。2020年,喀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9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喀什发展旅游仅是新疆发展旅游的一个缩影,为满足游客需求,新疆正持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新疆实现文化和旅游项目总投资288.74亿元,新增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两个国家红色旅游发展典型和两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大美新疆。
“一带一路”促进新疆对外开放
2019年12月25日,随着一声汽笛声响,一列载有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核桃的货运列车,驶离中欧班列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将新疆的特产带往欧洲。
新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新疆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为抓手,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开通数量迎来了更大增长,2020年,新疆中欧班列达到9679列。
国际陆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市,具有极大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功能和政策优势,能够带动乌鲁木齐乃至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陆港区范围内已有企业2000余家,近年来新引进湖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区的食品加工、棉纺织品、机械制造、家具生产、保税物流、加工制造、跨境电商等企业150余家,以陆港区为核心的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作用逐步释放,有力促进了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今年,陆港区将持续提升“集货”效率,加强与国内物流枢纽节点城市的合作,不断完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配套设施和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班列运行组织,重点打造通往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的精品班列线路。
新疆是祖国西部边陲,与中亚多国接壤,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它拥有众多的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集公路、铁路、管道等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和综合性多功能口岸。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带。
霍尔果斯口岸进口商品主要为天然气、木材、铁矿石、粮油作物、甘草等传统大宗货物。出口商品则以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纺织织物及制品、果蔬为主,主要出口至中亚五国和俄罗斯。
疫情发生后,霍尔果斯口岸为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在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针对通关流程及细节因地制宜提出“甩挂运输、界桥交接、集中验放”通关新模式,货运通关时间并没有受到影响。2020,年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3441.62万吨,进出口贸易额2426.5亿元,同比增长24.57%,进出口货运量居新疆首位。
“民族团结之花”遍布天山南北
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核桃新村,有一对“核桃兄弟”,他们一个叫木合旦·吐尔迪,一个叫赵武中。20世纪90年代,赵武中从四川省南充市来到温宿县柯柯牙镇,承包了35亩未开垦的荒地栽种核桃树。第一年赵武中很困难,同村的木合旦·吐尔迪看到他的情况,主动把家里的1万元积蓄借给了他,帮赵武中渡过难关。
1万元资金刚刚投入核桃园,一场冰雹又把赵武中的核桃树叶全部打光。木合旦·吐尔迪放心不下赵武中,用自己的名字打了1万元欠条,买了农药和化肥给赵武中。通过精心照料,赵武中的核桃树终于有了起色。
如今,赵武中靠种植核桃买了楼房和汽车。当他看到木合旦·吐尔迪种植的核桃树产量低,收益少时,便将自己所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木合旦·吐尔迪。经过品质改良、科学管理后,木合旦·吐尔迪种植的核桃产量从最初的每亩100公斤增加到如今的300多公斤。
“核桃兄弟”这样的故事在新疆大地上一直在发生,也是新疆各族人民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真实写照。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南城社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藏等13个民族,总人口8919人。社区推动320名党员干部与320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互相帮助,社区居民再依那普·玛木提创办了“爱心妈妈”工作室,资助各族困难家庭子女300余名。
近年来,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每年选派7万余名干部扎根天山南北的村庄与社区,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推动全区112万名干部职工与169万名基层群众结对认亲,把结亲走访与思想教育引导、帮扶解困结合起来。据统计,新疆结亲干部职工为基层群众捐款十亿多元,捐物五千多万件,办实事好事两千多万件。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如今,天山南北已经遍布民族团结之花,它也将长盛于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
(本报记者 李曾骙 王艺钊 王瑟 光明网记者 王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