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未曾踏足青海之前,对青海的印象是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和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
5月来到这处高原之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还是一派暮冬时节的景象。这里早晚气温低,白天阳光炽烈,天色湛蓝如洗,环顾四周可见较少植被的群山。
在果洛州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兴致勃勃地为建校以来的首届运动会作训练准备。校长才让德吉介绍说,以前的三小只有两排平房,操场则是一洼泥地,劳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上山捡拾牛粪以供取暖。现在三小有了三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周转楼和两座操场。
12岁的彭毛多杰是校足球队后卫,眼神清亮,笑起来有可爱的虎牙。他腼腆地跟记者说:“外面的世界不只有中国,还有很多国家,好好学习是因为我想看看更大的世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到黄河源头第一县——果洛州玛多县,感受到氧气明显稀薄,雨雪天气更添寒意。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无四季之分,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玛多县通过“生态管护+”助力脱贫攻坚,设置生态公益岗位3042名,实现“户均一岗”全覆盖,年人均增收2.16万元,让牧民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同时,玛多县植物覆盖度、湿地面积逐年增加,“千湖美景”再现。
“当上生态管护员之后,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乡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牧民、也是“生态管护员”的曲加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虽然巡护工作比较辛苦,但想到脚下的草能长得更高,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腿上也更有劲儿了。”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的演播室里,一团面剂子在拉面师傅手中反复捣、揉、抻、拉、摔后,揪成一条条面节,然后相继拉出毛细、荞麦棱、韭菜叶、薄宽、大宽……
牛肉拉面是风靡全国大江南北的美食,但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拉面之乡”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一碗拉面被化隆人“拉”出了百亿产业,目前化隆11万拉面人在全国开办拉面店达1.8万多家,在海外开办拉面店超百家。
“拉面让我们第一代拉面人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现在的‘面二代’‘面三代’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最早一批创业的“面一代”韩进录感慨地说,“化隆拉面已经不单单是一碗‘脱贫面’,更是一碗‘致富面’‘幸福面’。”
5月22日,青海行采访接近尾声。当日凌晨,玛多县突发7.4级地震,记者一行身处的黄南州亦有明显震感。看到多方力量迅速集结、抢险救援工作及时有序开展后,一直悬着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返程的路上,下起了雨。车窗外迅速掠过的群山被笼罩在湿漉漉的云雾中,让人看不分明,但总觉得云雾很快会消散,只因心中的光照着前路,艰苦的磨砺从不能阻滞高原人民前行的脚步。
(光明网记者 张秋菊 本报记者 万玛加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