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西藏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作者:索林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1日 08版)

        西藏山南市桑日县中学的学生正在上物理课。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

        整治后的拉萨河。蒋盖摄/光明图片

        了解更多信息 请扫描二维码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西藏“换了人间”,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大对西藏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先后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西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西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论述,把党领导一切的原则贯穿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落实到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各领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折不扣得到落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牢固树立西藏海拔高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标准更高、牢固树立西藏客观条件特殊但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没有任何特殊性、牢固树立西藏氧气少气压低但执行党规党纪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标准不能降低的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广大党员、教育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治标准要更高、党性要求要更严、组织纪律性要更强”专题教育,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三个特别”要求,把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标准,重点考察干部在反分裂斗争中的立场和表现,建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反分裂斗争的桥头堡、民族团结的工作队、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已建成2.19万个基层党组织,村(居)“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全区有41余万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占81.36%,干部人数20.47万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带领各族群众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政治力量。

    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任务,推动西藏长治久安

        西藏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为防止出大事打基础做准备、以敢于担当落实责任为标准看干部,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深入揭批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反动本质,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渗透破坏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双联户”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社会治理从“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社会局势从持续稳定向长治久安转变。2013年以来,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位居全国前列,拉萨市公共安全满意度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既“管肚子”又“管脑子”,持续开展“四讲四爱”“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等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任务,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不动摇,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健全寺庙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寺庙僧尼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依法依规强化活佛转世认定及培养教育管理工作,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爱国人士队伍,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藏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挥好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的制度优势,以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工作方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打好人民满意的脱贫攻坚战,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现行标准下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全部摘帽,26.6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顺利入住,扶贫产业项目直接带动23.8万群众脱贫,11.1万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民生事业,实施农牧民安居、城乡保障房建设等系列工程项目,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义务教育“三包”政策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政策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1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99%;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重点群体就业率居全国前列。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原生物、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高新数字等特色优质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2020年全区经济总量达到1902.74亿元。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西藏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守生态底线红线高压线,让西藏高原保持天蓝地绿水清。强化法规政策体系建设,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加快建设美丽西藏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章,促进美丽西藏建设法治化制度化。守好生态安全底线,大力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起覆盖草原、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等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监测监察考核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生态财富。西藏现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城乡绿化和沙化治理,到2020年累计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达814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湿地面积达到652.9万公顷,PM10和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降低28.1%和37.5%,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9.4%,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以建设国家清洁能源接续基地为己任,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薪柴替代、厕所革命、环境整治等项目,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到2020年西藏清洁能源已达到发电装机容量的89.09%。西藏确保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兴边稳边固边,巩固国家安全屏障

        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西藏按照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边境建设。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坚持把着力点放在稳边固边兴边迫切需要、边境群众热切期盼上,加快边境小康村建设,推进边境公路建设、农网改造升级、移动通信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口抵边、设施抵边、产业抵边、服务抵边。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做到经济社会和边防建设统筹推进、人民生活和边防实力同步提升,让边境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强起来,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看好守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

        (作者:索林,系西藏自治区社科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