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9天前的5月20日,即将发射的天舟二号因技术原因推迟实施,发射场全体科技人员叫响“为了任务不惜一切、为了任务义无反顾”的战斗口号。
19日至21日,供气系统指挥员黄腾达带领岗位人员持续提供高压空气、氮气和氦气保障,连续奋战三天两夜近58个小时。
与时间赛跑,与问题较劲。
29日上午9时许,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已经进入射前负12小时程序,文昌航天发射场全体科技人员各就各位,又一个“大国重器”即将从这里走向深空。
塔架旁,高大威猛的长征七号火箭剑指苍穹,低温加注团队在为最后的加注做准备。
“已经加注的推进剂必须在24小时内泄回……”在任务推迟实施的过程中,发射场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燃料泄回。总体动力兼一级动力指挥员王磊,三天四夜铆在一线,高效指挥几个分系统开展推进剂泄回工作,泄回结束后又第一时间返回前端,与岗位人员一同撤收。累了就趴一会儿,饿了就扒两口饭吃,连续工作70个小时以上,王磊终于带领大家完成了这项极度危险的工作。
几公里外,技术部气象水文室副主任党建涛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各类气象数据,工作机房内,技术人员争分夺秒,一刻不停。为了给天舟二号的窄窗口发射提供分时分段、精细精确的气象保障,连日来,他们针对雷电、强降水、浅层风、高空风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进行专题技术研究和气候背景特征分析,利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实施发射场区精细化预报,为火箭腾飞觅得“最美天窗”。
为确保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此次任务发射窗口仅有120秒。原来,发射窗口是指允许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一般情况下,任务的发射窗口往往有多个时间段。“但由于此次发射的天舟二号要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为了保证其在入轨时与‘牵手对象’处在同一个轨道面上,对发射精度的要求会更高。”天舟二号发射任务01指挥员王宇亮说。
在测试发射大厅,专家们聚精会神,迎接即将到来的历史时刻;调度员和技术人员全神贯注,进行着最后的状态检查和复核确认……
随着“嘀嗒”一声,指针走到了20时2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进入发射倒计时。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王宇亮的口令响彻发射场区,这是这位年轻的航天人第一次担任“01”重任。
加注指挥员朱凯祥检查设备、清点人员,向安全区域撤离。起飞重量近600吨的长征七号火箭,就是由他们进行液氧、煤油加注的。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20时40分,伴随着倒计时口令,人们的神经再次紧绷。
此时,坐在指挥大厅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邓洪勤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影像里的火箭顶部,除了货物和各类设备,天舟二号还携带了空间站的“食粮”——推进剂。
“在轨加注是指在空间轨道上利用服务航天器对目标航天器进行推进剂补给的在轨操作,其作用被形象地称为‘太空加油’。”邓洪勤表示,空间站要维持轨道高度,就必须消耗燃料来获得上升推力,因此“天舟”飞船的“太空加油”技术十分重要,它使得建设长期驻留、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成为可能。
“各号注意,5分钟准备!”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指控大楼、测控点号、观礼台上的所有人屏住呼吸,心跳加速,紧紧盯着即将腾飞的火箭。
“5、4、3、2、1,点火!”
20时55分,烈焰喷薄而出,撼天动地的轰鸣响彻海天,长征七号火箭托举着天舟二号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飞向无垠的宇宙。
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航天测控人的目光继续紧盯着穿越天际的天舟二号。
“火箭飞行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
包括铜鼓岭测控站、西沙观测站等各方测控点,接力把火箭飞行数据实时传来。
约175秒,火箭助推器分离。
约217秒,抛整流罩。
约604秒,船箭分离。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文昌航天发射场再一次见证历史、创造历史!
指挥大厅里,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场的人们紧紧相拥,庆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航天报国、航天强国是航天人的初心使命,我们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在一次次追梦奋斗中不断创造更多中国奇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今夜,中国航天人奏响了筑梦“太空之家”的新乐章。
(本报记者 章文 本报通讯员 黄国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