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30日 星期日

    绝技绝活也应“自带金边”

    作者:周湘智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30日 11版)

        【强国密码】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高质量发展需要能工巧匠,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学历是自带金边的”,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的这句台词,意外击中了技能人才成长的痛处。面向新时代,必须不断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

    技能职业发展天花板亟须打破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和实行八级工资制,技术工人的等级评定从一级到八级逐级晋升,最高等级为八级,工人的技术等级与工资等级挂钩。八级工有多牛?有人形象地说,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顶尖高手,不仅在外受人尊重,工资也比普通人高很多。想要拿到八级技工证书,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还要几十年操作经验积累。那个年代,很多技术工人都以八级工为奋斗目标。

        然而不知何时,工匠却成了“苦力活”“苦行僧”的代名词。如今,权力与金钱成了很多人衡量成功的标准,而那些身怀绝技、身手不凡的技工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位国家级技能大师这样感叹:无论技术多高的工人,都可以被哪怕职位最低的干部管理,岗位可被随意安排,任务可被随意增减。这些年持续上演的“技工荒”,正在让制造业承受这种落后价值观念的代价。

        对一线工人来说,获得高级技师的职称资格后,几乎就触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要想“破圈”成为工程师,面临着身份、学历、论文等各种限制。“技校学历、没有论文,操作水平再高也评不上职称”,这些形形色色的门槛,对于那些操铣刀、舞焊枪的技术工人来说,就像一座跨不过的“火焰山”,他们的出路被牢牢定格在车间一隅。

    技术变革重塑技能人才定义

        “科学家造梦,工程师作图,技能人才做工”,这种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职业分工,正在随着技术变革和技能替代的持续演进而走向融合,逐步弥合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之间的鸿沟,重新定义了技能人才的内涵。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产业现场生产作业方式,很多操作性岗位已经被智能机器替代,产线现场的技术指导、工艺管理和产线运维正在成为重要的技能。比如,随着无人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逐渐增多,从事无人机驾驶职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无人机驾驶员成为热门的技能人才。这种变革需要技师能够理解和掌握工程人员的技术要求,工程师能够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的技能要求,既要掌握人为操作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人工智能开发及掌控的基本知识技能,并能将两者有效贯通。

        打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已经成为顺应技术变革浪潮的必然选择,成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必然要求。2018年以来,人社部在工程领域开展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工作,1800多名高技能人才当上了工程师,在技能人才队伍中产生了强烈反响。2021年1月,人社部再度出台意见,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解决人才职业发展的“独木桥”“天花板”问题,搭建两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实现基础研究和专业技能两头突破。

    “当技术工人也能C位出道”

        2020年,酒钢集团能源中心的首席技师杜均通过了甘肃省人社厅组织的高级职称评审,破格获得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资格,成为甘肃首位“工人教授”。

        从技术工人到“工人教授”,不仅是对大国工匠的肯定与认可,也树立了鲜明的人才评价导向,对所有一线工人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被称为是技能人才群体的“制度彩蛋”。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关键是树正“量才的尺子”。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应该使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和上升流动的机会。改变“重设计、轻制造,重管理、轻技能”的倾向,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怪圈,尊重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充分体现技术工人的特有价值,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积极构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机制,让精湛的绝技绝活“自带金边”,形成“当技术工人也能C位出道”的新导向。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要着力解决“能参评、评得上”问题。要扩大贯通领域,技术技能融合程度较高的领域,应通尽通、能通尽通,英雄不问出处。要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突出工作业绩,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要建立绿色通道,对长期坚守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破除论资排辈,采取特殊评价办法,开展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变“爬楼梯”为“坐电梯”,鼓励带动更多技能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专心致志钻研技能。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人才评价以用为本。人才适用不适用,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推动企业主动适应人才融合发展趋势,鼓励企业把高技能人才列为核心人才范畴,建立首席技师、技能专家制度,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建立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造条件支持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坚持“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化、市场化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及技能大赛作用,形成“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加强评价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推动技能岗位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技能岗位相互衔接,不断提升技术技能职称含金量,重新焕发八级工的职业荣光。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利好政策竞相释出,今后属于技能人才的舞台将越来越大。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必将迎来崭新时代。

        (作者:周湘智,系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智库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