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授予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世川卫生奖”,表彰他在全科医学、初级卫生保健、社区防控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吴浩是继牛东平、杜雪平之后的第三位获此国际殊荣的中国医师。
“我是中国基层卫生工作者的代表,这个荣誉不仅仅是给我的,更是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防疫举措,以及全国基层卫生工作者脚踏实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防控工作的肯定。”吴浩表示。
吴浩说,在中国快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常态化防控中,社区防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新冠肺炎病例的早发现和早报告,降低了社区传播的风险,拧紧了发病的“水龙头”。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仍在面临新冠肺炎严重威胁的其他国家提供参考借鉴。
全面压实四方责任 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
吴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曾作为社区卫生防控专家参与武汉、喀什、北京、天津、石家庄、瑞丽、营口等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据吴浩介绍,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城乡社区防控工作方案和指南,明确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充分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统筹用于基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吴浩说,要全面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在疫情防控中的四方责任非常重要。同时,将社区(农村)划分成小的网格,实行精细化网格管理,组建由社区干部、网格员、基层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参与的网格服务专门队伍,在疫情防控中落实人员排查和健康监测、高风险人群闭环管理、环境消毒、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措施。
实施精准的社区封控管理 科学开展核酸筛查和病例追踪
吴浩根据疫情严重程度,采取精准的、限定范围的社区封控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表示,当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应基于疫情播散范围评估结果,以街道为单位进行精准封控管理,避免扩大化;在连续14天未出现本土病例后,可经专家研判后进行社区解封。出现疫情时,应组织开展高风险人群或全员核酸检查,以评估疫情播散范围,实现病例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可采用核酸混检策略以提高筛查效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还应对口岸和冷链相关从业人员等高风险人群以及高风险场所的环境开展定期核酸检查。数据行动轨迹排查能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效率与质量,而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开展精准社区防控的基础。
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哨卡”作用 实现疫情早期预警
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的预检分诊、发热筛查、人员登记及转诊跟踪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就诊患者进行体温检测,排查流行病学史,发现发热患者和疑似感染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门诊(诊室),落实对重点人员的隔离医学观察措施,从而实现疫情的早期预警。”吴浩介绍说。
他对密切接触者、来自中高风险地区、隔离和治愈出院等高风险人群落实闭环管理,进行健康随访和健康监测,降低潜在的社区传播风险;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作用进行健康指导、心理疏导,做到隔离不隔爱,隔疫不隔心。
疫情暴发时,也伴随着“信息流行病”的流行,很多谣言和虚假信息也在到处传播。对此,吴浩表示,要开展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引导社区居民遵守防控要求。同时,要做好疫情期间的各项保障,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还应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尤其要关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和康复后)及家属,以及处于社区封控期间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
吴浩表示,疫情尚未结束,防控意识不容半点松懈,中国的社区防控经验也必将在一次次实践中更加完善,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我们也会及时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社区防控策略与措施。
(本报北京5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