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
河南,一片洒满革命热血的土地,一片书写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的土地。
94年前,300多名不屈的革命先烈高昂着头颅走上刑场,在一片浸透革命者鲜血的“红田”上,写下坚守信念、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90多年前,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成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59年前,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来到这里,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贫困面貌,在人民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丰碑……
忘不掉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放不下这片土地上的人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今,在枝叶繁茂的泡桐树下,在重换新颜的革命老区里,处处都有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河南将为人民谋福祉的红色精神写到人民的心坎里。
把红色精神传承好弘扬好
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一棵泡桐树枝叶繁茂,坚强矗立。这棵泡桐树是当年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亲手种植下的。这是一棵长在兰考人民心上的树,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
“焦桐”是焦裕禄精神的化身。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工作时,正值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之时。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确定了以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治理“三害”。“三害”得到治理,焦裕禄却再也不能看到兰考“换新天”,而焦裕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民心里。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时,详细询问了当年焦裕禄为了治理‘三害’种了哪些树。看到焦裕禄提出的‘干部十不准’时,他是逐字逐句看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副馆长董亚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这几年,我见证了纪念馆的发展。特别是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定要把焦裕禄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董亚娜介绍,2015年至2020年,纪念馆累计接待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多达1452.18万人次。截至4月中旬,今年的接待量已经突破90万人。
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在兰考县行政服务中心,“焦裕禄民心热线”被整合进“12345”民声热线,处理着全县事关民生的咨询、求助、投诉、建议等来电,承担着为民服务的重任。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条热线成为为群众解决问题、讲解政策的“生命线”。兰考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孟凡征介绍,去年热线接待量达到一万多次,有时一天最多有五六百次。当时的为民服务中心也成为服务更加综合的政务服务中心,进驻单位由38家增加至52家,审批服务事项增加至2256项,其中93.5%的事项群众“最多跑一次”。
先辈们的故事要讲给大家听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面向英雄山站立,一座八面红旗外形的红色雕塑诉说着这里曾经的革命岁月。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深挖红色资源,开办了文物故事大讲堂、红色研学、红色故事大讲堂、文物征集等活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馆长杨裕盛说。
在展厅中,机器人讲解受到不少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青睐。“我们还不断创新讲解方式。”杨裕盛说,除了开发讲解机器人,博物馆还开展了小小讲解员活动。每年寒暑假期间,在新县中小学生中招募和培训小小讲解员,让他们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来到馆中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成为红色基因的生动传承者。
在陈店乡梅花村,73岁的红军后代高锡家的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的照片。“我们这里就是鄂豫皖苏区第一块根据地柴山堡,老一辈很多人都为革命牺牲了。”高锡家说,先辈们的故事要讲给大家听。这几年,他一直忙碌着,在乡里村里讲述这些动人的红色故事。
因地制宜开创美好生活
在融合楚文化、徽派文化的传统村居旁,小桥流水穿流而过,书吧、果汁店、民宿等各具特色的创客小店门口游人如织……在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创客小店,许多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田铺大塆地处大别山区,1947年,刘邓大军在田铺大塆设立临时指挥所,如今在大塆后山上仍保留着那时战斗的遗迹。
多年来,由于交通闭塞,田铺大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老区人民生活怎么样?带着这份牵挂,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作为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如何做出特色,保留乡村之美,一直以来都是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时考量的第一要素。“在规划时,突出乡村特色,原来的土坯房被保护下来,经过设计后重做装修。产业发展也做到和村庄相融共生,保留了烟火气。”田铺乡乡长汪卫东说。
“老家寒舍”民宿店店主韩光莹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受益人。如今,老家寒舍成了田铺大塆的网红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年收入达到10万元。在韩光莹的带动下,全村已经开起21家特色民宿。在今年“五一”假期,田铺大塆游客接待量超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万元。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乡村特色因势利导,成功实现脱贫致富的不仅有田铺大塆。东坝头镇张庄村曾是兰考最大的风口,这里也是焦裕禄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取得成功的地方。
“现在的张庄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申学风告诉记者,近年来,张庄村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还建成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和四面红旗纪念馆,打造红色旅游特色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们稳定脱贫致富,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9万余元,人均收入达到15100元。
(本报记者 姚亚奇 王胜昔 丁艳)
【短评】
为人民谋福祉的信念流淌在红色血液里
从巍巍大别山到滔滔黄河滩,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从不乏舍生忘死、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是什么在支撑着一批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把血与汗洒满了这片热土?对“红田”义士而言,那是为了贫苦农民摆脱剥削和压迫,改变命运,争取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对鄂豫皖苏区战士们而言,那是在大别山深处保存革命火种、燎原革命之火的坚守;对焦裕禄而言,是让兰考人民吃得饱、穿得暖,做好关乎兰考民生的实实在在的每件事。
为人民谋福祉的信念,一直流淌在共产党人的红色血液里。而今的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新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红色基因将激励一辈辈共产党人谱写出更多为人民谋福祉的奋斗故事。
(作者:姚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