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一年前,辽宁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西海岸还是土坝层叠、海参养殖池塘遍布;如今,脚下已是一望无际的平整滩涂,在暖阳照射下熠熠生辉。
“再有两年,这里的自然生态就可以全部恢复,翅碱草也能生长出来,和附近的湿地红海滩连成片。”近日,站在完成“退养还湿”已5个月有余的项目现场,盘锦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李成健告诉记者。
辽东湾顶部,大辽河与辽河入海口之间,泥沙顺流而下,沉积出一片沙洲滩涂——如此独特的河海交汇地理环境造就了浩瀚千里的芦苇湿地,也孕育了“天下奇观”红海滩。辽河口的芦苇滨海湿地栖息着各类野生动物440多种,是丹顶鹤、黑嘴鸥、斑海豹等珍稀物种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
20世纪80年代,利用辽河口湿地滩涂围海养殖开始兴起。随着海参价格逐步攀升,围海养殖业户越来越多,围海面积也越来越大。围海养殖虽然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但却对湿地植被造成明显破坏,严重污染了近岸水质。“养殖池阻断了湿地的纳潮功能,影响微生物交换,珍稀物种栖息、觅食的面积不断减少。”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副局长侯军说。
8万公顷芦苇湿地、10万公顷海湾滩涂,构成了辽东湾的生态“双肾”,而盘锦市107公里的海岸线全部都在辽东湾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苇红滩也是金山银山”,盘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把被蚕食破坏的湿地资源修复、保护好。
盘锦市把目光投向大海,提出要用生态“双肾”护卫蓝色海湾。
2015年5月,在充分调研和法律论证的基础上,盘锦市启动以实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为重点的“退养还湿”工程,并为此制定出台一系列地方规范性制度,从生态空间、产业结构、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等方面系统谋划。“考虑到海参养殖周期和个体养殖户利益,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养殖期限延长至2018年年底,当年先退出2.3万亩,大多为国有、乡镇所有的养殖场。”李成健说。
2017年,《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将滨海湿地列入保护范围,在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划分湿地保护等级、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为“退养还湿”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提供了法制遵循。与此同时,盘锦市严格区分养殖业户生计、投资、非法牟利等不同情况,建立一户一档,实施一户一策:对证件到期及无证养殖户,要求其必须无条件退出;对有意愿转产的养殖户,提供国家鼓励的开放式养殖模式,给予优惠政策;对生活困难群体,给予精准救助,发放救助金。
2018年,盘锦市继续加大“退养还湿”工作力度,取消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成立政府直属的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将辽河口湿地全面纳入保护。
与“退养还湿”工作衔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也有序展开。记者在现场看到,偌大的湿地滩涂望不到边际,狭窄的坝脊容不下车辆通行。李成健说,执法人员要先徒步走到每一处看护房前,向养殖户宣读法律法规、对屋内物品进行拍照公证后,施工车辆才能驶入进行拆除。
“退养还湿”虽然保护了生态,却触及一部分人利益,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有的养殖业户非法倒卖海域使用权从中渔利,甚至在背后煽动闹事。“其实,海域使用权证都已过期或到期,后期接手的养殖业户均处于无证养殖的非法状态。为此,市公安局将非法用海、非法经营行为纳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要内容,依法予以打击,抓获犯罪嫌疑人72名,移送起诉69人。”李成健说。
对于拒不退出的养殖业户,2020年5月12日至22日,盘锦市开展了为期11天的专项执法行动,彻底平整养殖池塘并拆除养殖设施。目前,退出滩涂已基本完成地上物的清理和养殖池的拆除平整,实现了自然水系连通、生物洄游通道贯通。
除了自然恢复,盘锦市还加快湿地修复进度。大凌河口东侧的综合整治修复项目就是为珍稀物种黑嘴鸥量身打造的,一道道潮沟像护城河一样把黑嘴鸥的繁殖地保护起来。“疏浚潮沟,可以整体恢复黑嘴鸥保护区的水文动力环境;实施底栖生物增殖,可以为黑嘴鸥提供食物,顺便也‘装修’了黑嘴鸥的家,恢复碱蓬植被。只有营造出适宜的筑巢环境,黑嘴鸥才能在一年一度的繁殖季节安心归来。”李成健指着滩涂四周的潮沟说。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盘锦市“退养还湿”工作成效显著,总计539户养殖户申请转产或放弃养殖,实际退、恢复围海养殖池塘总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批准项目5万亩的设计规模,达8.59万亩,新增自然岸线17.6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自然通道打通后,绿苇红滩快速生长,鱼虾开始洄游繁殖,进而带动鸟类来此栖息觅食,湿地生态功能全面复苏,广袤的滨海湿地再现勃勃生机。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通过对退养还湿区域水质的监测,一类水质增长17.34%,三类水质下降12.45%。
“恢复的滨海湿地很快将发育成天然翅碱蓬芦苇湿地,并形成新的海洋牧场,助力渤海湾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人们又能重新享受到这片珍贵滨海湿地带来的生态福祉。”盘锦市委书记张成中表示。
(本报记者 张蕾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