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

    打好“三夏”机收这一仗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10版)

        夏粮是全年粮食收获的第一季,“三夏”小麦机收这一仗打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夏粮能否丰收到手。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25日举行的2021年“三夏”小麦机收减损工作视频会上透露,今年夏粮长势好于上年、好于常年,丰收在望。

        目前,西南地区小麦已收获过半,黄淮海地区即将大面积收获。小麦机收如何抢农时、增效率、夺丰收?如何降低小麦机收损失?各地就此展开部署。

    小麦机收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

        农谚讲:“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小麦适收期也就3~5天,如果收获不及时,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也会影响下茬作物播种。

        唐仁健指出,用30天左右时间,把3.35亿亩小麦收获到手,再把夏玉米适期播种下去,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抢农时、增效率、夺丰收。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已分别达到97%、94%和78%。

        “今年,我们千方百计增加了300多万亩冬小麦,按照平均亩产383公斤计算,增产约23亿斤。如果能把小麦机收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潜力非常可观。”唐仁健说,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降低机收损耗就是增加粮食。要努力在机收减损上挖潜力、做文章,持续提升农机技术管理水平,减少损耗,促进增产增收。

        造成小麦和粮食作物机收损耗有哪些原因?

        农业农村部对粮食作物机收环节损耗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机收损耗与机具性能和作业质量密切相关,四方面因素导致损失率偏高。“一是农业机械不耐用。我国在用粮食收获机械以国产品牌为主,总体性能不差,但可靠性方面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如果维修保养不及时,损失率也会相应增加。”唐仁健分析说,二是收获时机不恰当,小麦、水稻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期或完熟前期,在实际中,一些农户为了省去晾晒、烘干环节,更愿意在完全成熟后收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损耗。三是机手操作不规范。四是作业条件不适宜。

    机收减损,机具质量是关键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极端天气明显增多,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底,黄淮海地区暴雨洪涝等灾害天气可能偏重发生。

        唐仁健说,“干热风”和“烂场雨”这两个关口不是那么好过。应对极端天气,一方面要抓好监测预警,科学防灾减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机收速度快、效率高的优势,加速夏粮收获进程。

        “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100亩左右,至少能顶100个熟练劳动力。极端天气预警后,迅速调集机械集中抢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唐仁健说。

        “三夏”期间小麦跨区机收是中国农民的实践创造,是农业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服务的有效模式。目前,全国已有19.4万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中7.5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

        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市场信息灵、装备实力强、服务质量好的优势,开展托管式、订单式、租赁式等服务,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让农户省心省力省钱。为减少机收环节粮食损失,农业农村部提出,将强化作业管理和宣传培训,推动按标、按规作业,严把质量、严控损失。

        机收减损,机具质量是关键。“要强化农机试验鉴定监管,把不合格、不耐用、不适用的产品挡在政策支持范围之外。鼓励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研究开发高效低损收获机械,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增强产地烘干能力,降低烘干成本,促进适期收获,进一步减少生产损耗,实现颗粒归仓。”唐仁健说。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