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

    奉献一生,只为祖国遍地稻谷香

    作者:邹学校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09版)

        【专家点评】

        粮食问题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从小跟着家人颠沛流离的袁隆平,不仅自己曾忍饥挨饿,也曾目睹路有饿殍,十分痛心。从此,他毅然选择了农业报国,“但愿苍生俱温饱”的赤子情怀在一颗颗金黄的稻谷中逐渐孕育。

        1961年,身在乡畴农校教书的袁隆平开始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设计出“三系”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序幕。1976年,杂交水稻获得全国大面积推广,让我国水稻平均增产20%,并在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袁隆平团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袁隆平院士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荣誉和头衔,而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这一份沾满泥土和稻香的人生答卷因“为国为民、惠济苍生”的信念与忠诚而变得无比厚重。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像袁老那样,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化作矢志科研的坚定信念、勇于创新的可贵胆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着眼发展求突破,为实现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接续奋斗,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守护来之不易的丰收粮仓。同时,培养更多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现代农业人才,接力攻克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作者:邹学校,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斯敏、龙军、张胜、禹爱华、李慧、蒋新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