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凝聚起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力量

    ——写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夕

    作者:本报记者 詹媛 杨舒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5日 01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人民医学家吴孟超,年近百岁写尽医者传奇。

        中国科技工作者,以知识报国,用科技的力量为人民谋福祉。过去的5年,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辞世——铸造“天眼”的南仁东、探测深地的黄大年、扎根高原的钟扬……但,更多的他们依然砥砺前行——“农民院士”朱有勇,“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还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赵亚夫……

        这5年,他们以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他们与党和人民勠力同心,展示了中国科技界的勇气和毅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奋力创新创造,积极投身短板攻坚、前沿探索、成果转化、普及服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工作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凝聚起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我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力量:中国主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他心中的这两个梦想,袁隆平殚精竭虑,毕其一生为消除饥饿而奋斗。

        仁者虽去,仁心永存。中国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起点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当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新冠肺炎肆虐,中国科学家奋力出击,与全球携手抗疫——

        我国167个全国学会与254个国际科技组织建立信息分享机制;200多种期刊,迅速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授权书,参与COVID-19数据库建设;积极推动中欧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支持科学有序复工复产,为中欧关系发展大局注入新内涵……在这场同疫情的较量中,中国科技界秉持仁爱之心,以强大的使命担当,接力科学家精神火炬,谱写全球同呼吸、共命运的新篇章。

        当科技变革迅猛而来,中国科技界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广泛汇聚全球智慧——

        为什么传染病会大流行,怎么才能抑制新冠病毒的传播,能不能及早诊断癌症、心脏病和帕金森,有没有科技手段来避免农药、化肥残留……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和《柳叶刀》主编、爱思唯尔柳叶刀系列期刊总编辑理查德·霍顿面向全球共同发布了“2020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卫生、安全和能源应用,这些问题紧扣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事实证明,这些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理查德·霍顿说,“希望全球科学界,能更多地关注中国发布的这份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清单。”

        当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深化,中国科技界不囿于一隅,更以全球视野深度参与世界科技治理——

        过去5年,中国科协代表中国科技界加入了372个国际科技组织,推荐380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执委以上职务;中国科技界不仅积极参加联合国与重要国际科技组织联合发起的大科学计划,更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3月4日设立为世界工程日;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国际交流平台一一在中国搭建,中国科技界的主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创新:为人民解忧患

        星月交辉时,若抬头仰望,人们必会记得8117号小行星叫作“袁隆平星”,还有一颗17606号小行星是“吴孟超星”。 

        他们誓愿自立自强,依靠科技创新,向“食”“医”两个人民的忧患发起攻坚。而更多的后继者,循着他们的脚步,矢志不渝脚踏实地,哪里有忧患,哪里就有科技工作者群体创新引领、破除难题的身影——

        3.35米大直径火箭铝合金焊接工艺无法攻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戮力同心,成功突破技术封锁。

        山东、福建、江苏等地纺织业中小企业缺少创新能力,面临淘汰命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一马当先,带领企业申请各项专利20余项,制定团体标准5项,如今,产品订货金额已超6.5亿元。

        一些地方的农户缺乏科学种田指导,面临劳力过剩风险。中国农学会遴选300个产业科技杰出人才,解决基层生产技术难题1000多项,建立实验示范基地147个,创造26.9万个就业岗位,384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转化应用产值170多亿元。

        过去五年,137家全国学会和279家地方科协,组建起由院士领衔、3946位专家学者参加、涵盖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105家科技服务团,形成服务企业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时至今日,科技界已形成一个巨大宝库——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58990件,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卓越论文产出报告显示,我国热点及高被引论文数量均升至世界第二位。

        众“智”成城,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的新动力。为更多人解忧患,中国科协打造“科创中国”互联网平台,建立涵盖科技、产业、金融界领军人物的咨询委员会,26个创新枢纽城市(园区)迅速铺开;长三角助力创新联盟、国际技术交易联盟等近200个协同创新组织快速发展,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逐步形成。

        聚焦国家战略,强化自主创新。使命引领,中国科技界加强科技、产业等重大问题战略研究,过去五年,上报600余期决策咨询报告。围绕数字经济、公共卫生、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会同天津、湖北、重庆、山东等地共建智库。

    惠民:科学普及勇担当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在2020年全国科普日的首场院士科学人文课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提出的三个问题,让许多人记忆犹新。而今,长沙、济南、天津、福州……共和国痛失国士,亿万人送别悼念,彰显出当代中国对科学对科技工作者的尊崇与敬意。

        公众科学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发展潜力的强弱。厚植创新沃土,有赖更多人带着好奇心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这五年,科技界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有效调动高校、科技企业、全国学会力量,搭建枢纽平台;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委会,建立以全球科学素质提升服务人类全面发展的开放高地。

        聚焦“全国科普日”,打造一场场科普盛宴,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科普日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3.7万余项,线下活动参与超2亿人次,线上浏览超10亿次;大力推动“互联网+科普”,如今“科普中国”品牌内容资源总量累计达44.02TB,总浏览量和传播量达360亿人次,已成为国内最大最权威的科普资源库之一。

        强化科普硬实力,近五年,我国新增达标科技馆158座,科技馆累计达345座,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坚持全域科普覆盖,截至2019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已达475套,科普大篷车1639辆,农村馆854所,数字馆资源总量14.5TB;2019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到187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25万人。

        倡导科普“平战结合”,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大考,科协组织迅速动员,连续发布5封倡议,启动应急科普机制。191个全国学会、32个省级科协、近3500多个省级学会和1.5万个科技志愿服务组织、513万“科普中国”信息员迅速行动,推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下沉基层;“科普中国”平台上线防控知识,开辟辟谣平台,浏览量超过133亿人次;3万余场各类学术会议汇聚科技抗疫智慧,形成169项相关规范指南和专业建议,推动形成科普协同联动长效机制。

        滴水穿石,润物无声。权威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相比2015年提高4.36%。10%的跨越,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整体进入新阶段。

        “作为扶贫工作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辈子值了!”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中心扶贫工作处副处长张乐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的一员,感慨万千。他们汇智聚力,助力山西吕梁岚县和临县分别于2018年、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近5年来,仅中国科协就组织动员全国19万名科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助力脱贫390万人。

        “报国为民、奋斗担当,是我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怀进鹏表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不辱使命、开创未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携手国际科技界共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把握科技经济社会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的时代走势中,中国科技界正凝心聚力,发动创新的强大引擎,牵引中国这艘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 詹媛 杨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