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每年都在提升!”在浙江采访,在城市乡村,在大街小巷,包容、和谐、幸福……这些词汇多次出现在百姓口中。
可以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既是一部人权进步史,也是一部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奋斗史。
多元文化成就“五洲同乐”
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小商品之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工作生活。
“我觉得义乌这么吸引人,不只是大家喜欢在这里做生意,更因为这里对所有人都十分包容,在汉语里这叫‘一视同仁’。”在义乌从事外贸生意近20年的伊朗人哈米告诉记者,在这里,他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国际老娘舅”。
据哈米介绍,他所在的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流动人口达2.5万人,其中包括中国29个少数民族的2000余人,以及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0人,是个多国籍、多文化、多元素的复合型社区。由于会波斯语、英语、土耳其语、日语、西班牙语、汉语6种语言,哈米被不少外籍友人视为在当地的“求助对象”。
鸡鸣山社区被称为“联合国社区”,在这里,小到买电话卡,大到申请注册公司……哈米都主动承担起“志愿者”身份。“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们帮助了我很多,如今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这座城市的善意。”他说。
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介绍,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哈米这样的“得力助手”,社区才愈发和谐,实现“五洲同乐”。“2020年疫情期间,这群国际友人还组成了‘防疫志愿服务队’,帮助社区一起服务隔离的百姓,为严守防线贡献了力量。”何文君说。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5月中旬,在杭州市拱墅区的和睦新村乐养中心阳光客厅内,67岁的黄国清正与其他几名年纪相仿的同伴用水彩笔一笔一画地创作,而“画纸”则是一块20厘米长的墙砖。“我们每周都会来这里画画,画的就是我们社区的美好生活。”黄国清说。
据介绍,和睦新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老旧小区。在近万名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33.2%。“2018年,和睦街道通过改造老旧小区、丰富养老内容、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对社区启动了‘适老化’改造,将和睦新村打造成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魏崴说。
和睦新村还在健养中心提供足浴、心理辅导等服务,开设了专门的老年食堂,社区很多老人都会来此解决一日三餐,月均就餐达到4000人次以上。
魏崴表示,社区还接入了第三方平台,以中老年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上门服务和站点服务为主要形式,打造“医疗康复+社区养老”模式的社区级养老服务体系,让社区老人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践行“两山论”,为乡村发展“造血”
在安吉县余村,一块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在村口。16年前,这一理念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山村的命运。
作为原来的村集体企业,石灰矿山和水泥厂曾鼓了余村人的钱包,人均收入位居安吉县各村前列。但随之而来的污染也令余村人苦不堪言。一位50多岁的村民回忆说:“采矿让空气变得太差了,植物叶子上都蒙着一层灰,家里一开窗,晾的衣服一会儿就脏了。”
21世纪初,余村村民痛下决心关停水泥厂和矿山,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从此,余村从“卖石头”转变为“卖风景”。余村村民开始绿色发展后,挖掘机变成了大巴车,臭水沟变成了荷花塘,大矿山变成了大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随着环境的好转,余村的旅游项目也逐渐增加,不仅有红色旅游,还有花田、漂流和高品质的农家乐,游客逐渐增加,村民的人均收入更是节节攀升。
“在红色旅游带动下,2020年,余村人均纯收入超5.5万元。我们还希望用自身的热度,与周边的4个村庄联手打造‘1+4’的大景区,为这些村子引流,进一步践行好‘两山论’。”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
(本报记者 訾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