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0日 星期四

    “老虎圈养与放归”之争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0日 11版)

        更多视频评论请扫描二维码

        【新闻随笔】 

        近日,有媒体援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消息称,20多天前闯入东北某村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被成功放归自然。一直为“虎生”操心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之所以说松一口气,是因为自从这只误打误撞进入人类生活圈的野生东北虎被成功救护以来,应该圈养还是放归的争论就一直未休,并在其被转移至东北虎林园时达到高潮。

        20世纪80年代,为挽救东北虎这一濒危野生物种,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建立,后更为现名——黑龙江东北虎林园。中国第一只人工繁育的东北虎幼崽就诞生在这里。目前,中国人工繁育的东北虎数量已有千头以上,但长期圈养繁殖也带来种群基因方面的隐忧。因此有人提出,将这只野生东北虎留下来,以作“改善圈养虎种群基因”之用。

        另一波关注“虎生”的呼声则认为,再多一只圈养东北虎并无意义,然而缺失一只携带多样遗传资源的野生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不小。据统计,目前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仅为两位数。

        两种“虎生”选择之争,背后其实是两种野生动物保护思路的较量。评判两种思路的高下优劣,无法脱离具体语境。就拿东北虎保护来说,在濒危状态下,人工圈养并无不可,正是人工繁育让东北虎实现了保种。但当物种危机的警报解除,生态修复应成为主流保护路径及选择。这不仅是中国大熊猫物种保护的经验,也是世界多地的普遍经验。

        诚如相关专家所言,老虎保护不是数量的问题。人类保护东北虎等野生物种,竭力避免其灭绝,核心正在于其与人类共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虽位处生物链的不同位置,但任何一环发生意外都将对整个系统构成难以预料的影响。反过来说,任何一个物种,只有回归自身在生物链及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才能真正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多样性的完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护东北虎,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修复来保护野生动物,意味着更为系统和整体的保护视野,不仅需要足够面积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还要保证这片栖息地上有完整的食物链、生态多样性等,如此野生动物才能实现稳定的栖息繁衍。此次野生东北虎出现,恰也证明了当地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这为包括东北虎林园在内的诸多野生动物园及类似机构的未来提供了示范,也重建了人们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更多想象和期待,尽管其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应该说,“虎生”争论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背后更深层次的命题其实是,何时以及如何实现野生动物保护从数量到质量,从个体物种保护到整体生态维护的转型升级。而这一切的出现,都基于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变化,对动物福利的新认知,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对“生态”概念及环保理念的更深刻理解。对于无法置身“系统”之外的人类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令人振奋了。

        由此,或许可以理解,为何一所动物园会因亏损而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几头海豚的“搬家”引发众多关注,一只老虎和几只金钱豹占用了这么多的“公共资源”。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