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根据不同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制定评价标准

    作者:唐华俊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01版)

        【破“四唯”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光明日报编辑部:

        你好!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光明日报的老读者,欣闻贵报开展了有关“‘破四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讨论,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激励给予了高度关注。连日来,欧阳钟灿院士倡议“都来为科技界破除‘四唯’尽一份绵薄之力”,聂祚仁院士倡导“重视‘实践导向’”,钱七虎院士提倡“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评价应该‘只唯实’”,陆大道院士指出“学术研究不可脱‘实’向‘虚’”,这些观点我都深以为然。

        对于“四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

        在农业科研领域,这样的问题同样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这要求农业科技工作者既要“顶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又要“立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引领;更要“惠民”,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将科研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提升和支撑产业发展。

        为了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部分农业科研工作者常年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益,然而在职称考核等人才评价时,却屡屡因为发表论文数量不足而申报无望,成长渠道相对较窄。这一现象在从事育种、应用和成果转化类的农业人才中尤为突出。“重论文、轻应用”“重科研、轻转化”,这无疑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充分说明,对于农业科研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绝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

        作为一名科研院所的管理者,要改变这种情况,我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既要看“帽子”,更要看“里子”。这个“里子”就是人才当前的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创新潜力。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自2017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出台了“30条”“新30条”,在全院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探索。打破“四唯”,根据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制定评价标准正是关键探索之一。

        在科研人才的具体分类评价上,我们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能力,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的人员,重点评价对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业瓶颈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在重大新产品创制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对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人员,重点评价对国家农业发展提出战略规划、政策建议、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能力和业绩。

        同时,为了统筹全院人才发展,补足科研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不足的问题,我们按照科研、管理、支撑、转化四类进行人才划分,设置专门通道,单独下达评审推荐指标分类评价,并出台了针对“支撑英才”和“转化英才”的特殊政策。通过支持,真正将熟悉产业和市场需求,在成果示范推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企业运营等方面能力突出的转化人才用起来、育起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经过四年来的探索,我院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在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绿色超级稻培育等方向已达到世界前列甚至领先地位,在家禽疫苗免疫、非洲猪瘟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服务现代农业主战场方面,也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促进下,2019年我院成果转化收入较2016年增长约50%,也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

        实践探索证明,健全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把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潜能有效激发出来。

        在此,我借光明日报此次组织的讨论呼吁:科技界同仁应继续携手共进,勇于扛起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向人才痼疾开刀,惜才、爱才、敬才、用才,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潜能,造就更多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后备人才,为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光明日报越办越好!

        唐华俊

        2021年5月17日

        (唐华俊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