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大未来】
“粤剧见证大湾区文化的血脉相连,我们要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必须共同传承和弘扬一流的传统文化。把粤剧艺术传承好、发扬好,就是建设大湾区的共同精神家园。”近日,在第三届全球微粤曲大赛启动仪式上,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倪惠英的一席话,引发香港艺术发展局戏曲组主席刘惠鸣、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朱振华、香港演员罗家英等人的共鸣。
千百年来,岭南之地文脉绵延不断,人才辈出。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5.6万平方公里、生活人口超过7000万的土地上,新时代灌溉下的岭南文化愈加繁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要素涌流,交流频繁更胜从前,教育资源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宜游、宜学、宜业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为更多人的湾区生活,提供着多彩选择。
宜游:传统元素唤醒湾区乡愁 交流共融打造文化门户
麻石路,青砖墙,茶香芬芳,粤曲悠扬。走进位于广州永庆坊的巷陌中,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回到旧时羊城的繁华西关。放眼湾区,在距离广州不过200公里的西九文化区,也有一处创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城市“网红打卡地”。
高铁香港西九龙总站出口不远处,形似传统彩灯的香港西九戏曲中心与观众见面两年多来,已经成为粤剧、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在香港闪亮登场的新舞台。“在保留传统排场戏的同时,戏曲中心增加实验性部分,令其成为大众可普遍接受的90分钟长度。另外也尽可能多给予年轻粤剧人展示的平台。”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介绍。
3年多前,西九文化区,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已经封顶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在2022年落成,来自北京故宫的“国宝”将在“东方之珠”绽放异彩。
除了以西九文化区为代表的新文化设施外,荔枝角医院建筑群、雷生春堂等历史建筑经“保育”“活化”后,同样成为市民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去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香港的城市肌理中激活复苏。与此同时,交流交融正在成为大湾区文化新常态。
培育提升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予广州的方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内部文化不断交流共融的同时,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门户。
“大湾区文化既同源又多彩。广州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加香港授权展、香港影视展、香港高级视听展等节展和活动;做好以广府文化遗产游径为引导串联历史等工作。”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青松表示,广州参与共同打造高品质人文湾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脚步将不断加快。
“香港这几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有了不少新气象。展望未来,希望香港发挥好大湾区对外交流、文化融会的门户和平台作用,与其他大湾区城市一道,依托大湾区厚重而丰富的岭南文化底蕴,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共融,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李焯芬表示。
宜学:迈出关键第一步 优势互补选择多
4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与深圳市罗湖区政府线上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中大商学院落户罗湖区,也为大湾区教育合作开创了全新模式。
“这几年,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规划建设后,感觉看到、听到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勇敢迈出了到湾区求学求职的‘关键的第一步’。就学、就业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大事,当然想去到机会更多的地方给自己更多可能。”就读于暨南大学金融专业的2018级香港学生黄凯坦言。
与黄凯同样选择迈出“关键的第一步”的,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生梁绰言。梁绰言说,虽然部分香港高校也开设了中医相关专业,但港澳没有专门的中医医院,在他看来,学医离不开上手和实践,对针灸兴趣浓厚的他最终选择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我已经决定在本校读研深造,希望毕业后能分别考取内地和香港的从医资格,让未来就业时多条路径。”梁绰言说。
近年来,与内地学子赴港澳读书深造一样,港澳学生选择心仪的内地高校和专业就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这,也对应着总书记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香港高等教育虽然科研实力不俗,但受限于地域、人口,专业门类设置无法做到那么齐全,竞争也十分激烈。而这些短板,恰恰可以在湾区其他地方实现优势互补。”在牛津、哈佛深造后选择回到母校投身教育科研,来自香港的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明伟杰坦言,教育国际化程度和湾区速度是重要考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在国内首创中西合璧街区式校区的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8个前沿交叉学科。据介绍,目前该校区各专业均向港澳学生敞开大门。
而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中,湾区速度更是显露无遗。有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成功范例,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在内,目前大湾区内地9市有8个粤港澳合作办学项目正蓄势待发。
“港澳相当于一个桥梁,能够帮助广东地区更快跟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加强港澳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有利于广东高等教育与国际化的教育制度接轨,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
宜业:人文湾区要素齐聚 文化产业抢抓新机
“我们现在做的是‘互联网+动漫’服务。在缺少本土互联网公司的香港,想要在这个领域创业成功机会不大,在内地湾区城市则不同。尤其广州这些年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很快,产业链比较完整,再叠加大湾区对于港澳青年的创业扶持,机会多多。”广州梦映动漫公司创始人、80后香港青年黄跃中表示,希望将来能够通过努力,将中国的原创动漫带到全世界。
而在扎根深圳前海的中国首家演示和动画视频创作创意平台——“来画”,其深圳120人团队中,港籍同事达到33人。“我们计划今年招聘超过100名港籍青年。过去三个半月,我们收到806份简历,录取了其中的25人。”创始人魏博介绍,“大家都喜欢打电竞,看直播,有空时也会一起做运动,搞团建,没什么隔阂。”
自今年“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启动以来,截至3月底,该计划已收到超过300份港澳青年简历,其中20余名已与京东、顺丰等企业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兴支柱产业,尤其数字文化产业,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地占文化产业的比重都超过50%。不久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发挥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于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对此,黄跃中感同身受,他表示,有国家从创业到生活的全方位政策支持,有大湾区这个大平台,对自己的创业之路充满信心。
与黄跃中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操刀过三届深圳文博会香港馆设计的香港籍设计师黄竞。“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互补、互相联动,不仅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降低商业成本,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他表示。
(本报记者 王忠耀 严圣禾 赵嘉伟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