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船初心(总第七四五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江西:赣鄱大地绘出日新月异发展图景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刘岩 李蕾 王倩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05版)

        人们在江西赣州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参加纪念活动。新华社发

        无人机航拍江西抚州广昌县头陂镇山下村田园风光,色彩斑斓,美如画卷。曾恒贵摄/光明图片

        这是一片绿色的土地。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漫步大街小巷,还是车行高速公路,目之所及,总跳动着鲜活的绿色,人们感受到的,是这片土地上一派盎然生机。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作为中国革命、人民共和国、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这片土地上浸染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这里是江西。

        在党的领导下,江西人民锐意进取、奋力前行,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向文明进步、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如今,4500万江西人民,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砥砺奋进、担当实干,努力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1.传承红色基因的丹青长卷在这里展开

        井冈山茨坪北山最高处,矗立着巍峨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骄阳映照下,它像一簇跳动的火焰。

        “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里,共牺牲4万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15744位,其他都是无名烈士。”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讲解员汤小琴介绍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革命战争年代,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近26万人。在这片红土圣地,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可歌可泣的信仰故事。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烈士就义前留下的铮铮誓言。

        刘仁堪烈士就义前在刑场依然宣传、发动群众,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舌头,他用脚蘸着流下的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

        “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深情地说。

        遵循着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江西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优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让旧址遗址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彰显文化魅力、弘扬革命精神,把江西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验为样板,江西文化和旅游部门推进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在全国率先出台《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工作规范(试行)》《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管理办法》,策划了“红色经典剧目展演月”“守初心 担使命——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等系列活动。

        为让井冈山的红色历史和秀美风光更加深入人心,井冈山市推出了以“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这种集体验、参与、互动为一体的红色培训,将历史事件、红军战争、红军生活情景有机融入,让游客学习党史、熏陶理想、锤炼品格。

        为告别“一栋房子、一根棍子、一个话筒子”的红色旅游传统展示模式,瑞金市先后推出“十送红军”等19个与游客互动的情景剧表演。游客穿红军装,经历红色革命情景,仿佛回到20世纪30年代,看到中央苏区轰轰烈烈的红色盛况。

        在赣江东岸南昌老城区的大街小巷漫步,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学校、八一礼堂、八一公园,这一个个印记鲜明的名称让人印象深刻。而在赣江西岸新城区,建军雕塑广场、“南昌舰”主题公园……一处处近年来新建的红色文化地标,与老城区里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等遥相辉映。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叶桉说,该校一直把学习南昌起义坚定信念、勇于拼搏的精神作为学校传承红色文化、夯实立德树人根基的重要渠道。

        “江西将切实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革命老区忠诚于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小琳说。

    2.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大写意画卷在这里挥毫

        在江西南昌市红谷滩区,有一座占地约9平方公里的VR(虚拟现实)科创城正在建设。这里将结合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打造智能产业网络,构筑虚拟现实产业未来发展的产业核心。“以心脏为例,通过彩色的全息影像,医生可对患者的心脏部位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细致观察,用三维全息影像替代传统的二维CT胶片,诊疗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VR科创城的工作人员介绍,VR技术可被应用于旅游、医疗、购物、教学、影视、娱乐等多种应用场景。目前,VR科创城已吸引了高通、微软、华为、腾讯、联想、海康威视、HTC、科大讯飞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产业上下游企业聚集、抱团发展的局面。

        江西,曾是一片创造新中国发展奇迹的地方——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等都在这里诞生。

        进入新时代,江西在发展之路上奋勇前行。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作出了“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重要指示。围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江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描绘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画卷。

        江西是连接东部和西部、长江上游和下游的重要支点,区位优势明显。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江西全力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同时推动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着重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构建沿沪昆高铁、京九高铁的经济发展双轴;全力推动赣南原中央苏区全面振兴,推动赣东北扩大对外合作,推动赣西转型升级。同时,统筹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打造更多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现代城镇,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

        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关键举措,江西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溢出效应”,推进赣浙边际示范区建设,推动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序向江西转移,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直通港澳的供应链,力争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功能区和“后花园”。

        与此同时,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江西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正在得到激发。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催生了一批“江西造”“江西研”;VR、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发展迅速。

        如今的赣鄱大地,处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处处涌动着革故鼎新的澎湃浪潮,汇聚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总量由全国第19位前移至第15位。尤为可喜的是,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8.2%、22.1%,‘十三五’期间分别提高8.1、7.2个百分点,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江西省省长易炼红说。

    3.乡村振兴精准施策的工笔画在这里绘就

        走在井冈山神山村的街道上,脚下是青石板路,周边耸立着一栋栋白墙褐瓦的客家民居,溪水潺潺流淌,让人仿佛置身于文人墨客笔下的“梦里江南”。谁会想到,这里曾是个省定贫困村,全村54户231人中,曾有贫困户21户61人。

        正是在这个小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宣告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具有深远意义的节点。一个崭新的井冈山,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的背后,是32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25个扶贫团、12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他们分赴精准扶贫一线战场,做到了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选派一个书记、一个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

        它的背后,是突出精准为先,牢牢把握产业、安居、保障、基础设施等四大关键,经过精细调研和精准把脉,创造性提出“五个起来”的扶贫模式——“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住不了”的“建起来”、“建好了”的“靓起来”。

        至2020年4月,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标志着革命老区江西基本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2020年,江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江西在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江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农村养老、低保水平,打造“一站式服务”的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让农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适、更加幸福。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江西着力发展茶叶、中药材、油茶、富硒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红利。特别是对扶贫产业,持续强化政策扶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江西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防止返贫致贫底线,同时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列。”江西省委农办主任、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江枝英说。

    4.秀美宜居的水彩画卷在这里着色

        站在江西九江湖口县石钟山望江亭凭栏眺望,只见鄱阳湖水波浩瀚,往北注入滚滚长江,江湖交汇处清浊分明,蔚为壮观。

        “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寄语赣鄱人民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江西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走进江西,满目绿色,处处是景,处处如画。在赣鄱文化中,悠久深厚的绿色人文传统尤为引人注意。

        从20世纪80年代推进“山江湖”工程,到1998年后退田还湖,给“水”让路;从2002年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2006年提出建设绿色生态江西;从2009年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到2013年提出“绿色崛起”发展战略,2014年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江西人民对良好生态有着一以贯之的执着。

        2016年8月,江西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此后5年,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表率、当示范,奋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战略性成果,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35项改革成果被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厚植生态优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动能愈发强劲,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山上与山下同治,治山与理水同步,山水林田湖草山区崩岗治理“赣南模式”、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进程中,江西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强化“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同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和保护,持续巩固长江及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域的禁捕退捕成果,不断改善和提升长江生态环境的质量。目前,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近年来,鄱阳湖内江豚数量稳步增长,有约500头,占全国江豚总数近一半。

        正是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江西的天更蓝了,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4.7%;水更清了,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6.0%;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优,居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二位。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江西共青城,近年陆续建成甘露公园、富华公园、青年公园等一批高品质景观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游玩的“打卡胜地”,形成了以6大公园、42公里马拉松赛道、52公里滨水岸线、200公里健身步道为主要框架的生态格局,构建“河湖相通、水系相连、路堤结合、城水相依”的城景格局,打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以前,不少地方是一潭死水。现在改造得这么漂亮。水清了,环境也美了,我们每天散步的好场所也多了。”市民王慧娟说。

        如今的赣鄱大地,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秀美水彩画卷。

        “江西既是中国革命的红土圣地,又是风景独好的生态福地,更是朝气蓬勃的发展热土。今天的江西,正如八十多年前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所预言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江西省委书记刘奇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刘岩 李蕾 王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