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5月11日一大早,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护林员郑自福和胡宁将食物、水、GPS定位仪等逐一装进背包,打开手机上的智能巡护App,开始了一天的深山巡护和样线监测。在巡护途中,他们偶遇结伴觅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和马鹿,这些贺兰山精灵们丝毫不惊,径自悠然远去。
“以前这些野生动物都在深山腹地活动,现在生态好了,他们下山透气的频次越来越高。多的时候,一次能遇见100多只岩羊。”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了16年的护林员李庆,谈起岩羊、马鹿这些老伙计和蓝马鸡等新朋友,有说不完的话。
动植物是生态系统里最活跃的因子。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植物最有发言权。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组合和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塑造了该地区丰富的植物种类、复杂的植物区系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并由此形成了全长220公里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其中宁夏段长170公里、面积19.38万公顷。
然而,“遍藏乌金”的贺兰山也一度成为人类觊觎的目标和索取的对象。自元代起,贺兰山就已有煤炭开采的记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兰山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开采阶段。一时间,汝箕沟、石炭井、正义关等地矿山企业遍地开花,巅峰时各类采矿权达100余处,非正规小煤窑不计其数。大规模、长时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使山体地貌严重毁坏、部分物种濒危灭绝、野生动物栖息地大幅压缩,极大破坏了贺兰山自然生态系统。
“缺林少绿、少见活物,野生动物远远听到人的动静,撒开腿就跑远了。那些年,巡山是很孤独的,也提不起劲儿。”李庆说。
痛定思痛。2017年,宁夏党委、政府全面启动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先后完成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的综合治理,83处矿业权全部退出,53处工矿、农林牧、旅游等设施全部拆除。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11家煤矿关闭退出,20处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台完成整治;投入近100亿元,通过采坑回填、削坡覆土、设备拆除、余料清运、场地平整、播撒草籽、植树绿化等措施,治理修复面积200平方公里,贺兰山自然生态逐步恢复。
沸腾的贺兰山渐渐恢复了往日宁静,一山宁而万物生。
久居深山的岩羊下山了,不仅远观更可以密接;野生动物鸳鸯、白鹭走进人们视野;乌氏掠蛛、阿拉善小蚁蛛、贺兰山狂蛛等刷新了贺兰山物种名单。去年8月,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首次被红外相机拍到,4万余只岩羊缺乏有效天敌控制的情况得到改变,贺兰山地区生物链趋于完整。
初夏午后,乘坐从银川开往汝箕沟方向的绿皮小火车深入贺兰山腹地,途经石炭井矿区,这片原本煤尘弥天、污水横流的区域已绽放新颜。在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20万余株各类乔木、50万余株灌木迎风站立,6000亩人工撒播的草籽破土而出。随着沟壑纵横的不毛之地渐渐有了植被存活,依托煤炭工业遗址、绿皮观光小火车、贺兰山自然风貌等多要素,石嘴山市“工业遗址+生态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宁夏石嘴山市委书记王刚表示,石嘴山作为与贺兰山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座城市,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要,综合康复为基,以修山、整地、增绿为重点,先易后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加快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巩固提升贺兰山气候调节、防沙固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屏障。
“贺兰山整个生态环境持续整治和修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区域内人为活动大幅减少,植被恢复力不断提升,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范围不断扩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继飞说。
据了解,目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脊椎动物21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昆虫1025种。保护区内生存着野生维管植物647种,分布有苔藓植物204种、大型真菌259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干旱区重要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实验室。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